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wbe.jrlm81.com/bbs/index.asp)
--  原创园地  (http://wbe.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22)
----  故乡石碾子和老槐树  (http://wbe.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184831)

--  作者:75中山虎
--  发布时间:2013/12/3 18:50:32
--  故乡石碾子和老槐树

故乡石碾子和老槐树

文/中山虎 

       阳春三月天,乍暖又寒,又刮西起北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不免有种久违的而强烈的亲切,又觉得些许陌生。顺着西马道走到丁字路口时,忽然抬头一看,石碾子和老槐树消失于眼前,村容村貌几乎出乎人意料的发生变化。内心不禁打了个寒颤,有几许若有所失的惆怅,更有几许思故的无奈和忧郁。使走动的脚步不由自主的缓了下来,徘徊许久,许久………

      石碾子和老槐树,位于村西段南北通道路口,同我家仅隔一条马路,斜径不足十来米远。那盘石碾子不知转动了多少个年代?转动了多少代人?村里从无人说得清楚,殊不可考。那棵老槐树是自然生成,还是谁人所栽植,亦无人道个明白。其实它若能存在,那是古老村落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许成村级文物。

后来听人说:“石碾子在文革时期,被造反派和红卫兵砸毁烧成石灰,用来刷墙书写革命标语了。老槐树被生产队伐掉作成农具了。从此石碾子和老槐树,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事了。

      半个世纪前,乡亲们曾经簇拥于老槐树下,一片驾天震响的锣鼓声,欢送几名满腔热血的应征青年去光荣参军。我们胸前戴着了鲜艳的大红花,蹬上石碾盘跃上了红鬃烈马。从此,我们告别了养育自己的家乡。所以石碾子和老槐树,在我这个游子的心目中,它似乎成为不倒的历史丰碑。

      故乡这个美丽动听的名词,让人魂牵梦绕的思念。然而故乡的概念,自有不同认识。笔者年轻时,总认为她就像观世音菩萨紧扣在孙悟空头上一个紧箍咒。对于农村一个知识青年来说,就像套在脖颈上的桎梏,使个人无法施展才华去实现自我理想。那时农村处于城乡二元化体制,将农民紧紧固定在土地上。只知道为生产队拉车、拉犁、拉耙、去挣那价值几分钱的工日。尽管经年累月苦苦的劳作,挣扎,生活,还是无法混饱自己的肚皮。在那个闭塞封锁的农村,岂能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只能无奈于真空中窒息的生存啊!

       思路决定出路,抉择决定前途。于是,只有勇敢的砸开脖颈上的枷锁,顽强的挣脱捆绑手脚的缰絆,才能飞出铁网牢笼。寻找自由翱翔于蓝天,才能真正见到充满阳光的世界。

      原归正传,石碾子是一个村庄历史的实物见证,记载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记载着农民艰难生存的历程。

回顾石碾子和老槐树下,人们的点滴苦与乐吧!过去,那里是小伙伴们常去光顾的地方。石碾盘上可以玩泥巴,团泥丸、摔泥炮、捏泥人;砸核桃、斗曲曲、耍黄鼠,乐趣横生。当然这些逗趣玩乐,曾经是我童时经历吆。还看到老黄牛或者黑瘦驴拉碾杆转圈的情景,牠们眼戴一对黯罩,人称黯眼;嘴戴一个笼套,人称笼嘴,防止牲畜偷吃碾盘上仅有的粮食,人们所采取的措施。老牛拉着石碾子抬杆,脚蹄儿不停顺着碾子转圈圈,碾盘子上面石碌碡随之不停的转动砸碾谷物。每当老牛走动步履稍缓慢一点时,牠便会挨人们几下皮鞭的抽打,牠又加快步子。那老黄牛真象一个负重的老农民,终年累月面向黄土背朝天,不息的耕耘劳作。那个小瘦驴儿套在碾子,虽走起来步履有些欢快,但牠也免不了过早的戴上了黯眼,套上了笼嘴。老老实实的驾驭着石碾子,或转悠磨坊里拉磨子,或在田间耕地拉铁犁。在生活困难时期,生产队槽头饿的牲畜不计其数。记得村里有一个知识青年,写过一篇《祭驴文》,结果被戴上了坏分子的帽子,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对象,挨整受批不在话下了。

       石碾子和老槐树下,常是社员们开会,队长发号司令派活的地方。当然也是老人摆龙门阵的好去处,常在那儿斗嘴打趣。他们不是下象棋,就是走土方;那儿有时还聚集一群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围个大圈子,不是看耍猴儿玩把戏,就是看江杂耍卖艺,或是看湖骗子卖药等热闹。自从老槐树还石碾子消失了,这些情景再也就很少见了。

(石碾子图照)

      夏季炎热的时候,石碾子与老槐树下,经常看到有三个一堆,五个一团的老人,他们坐在碾台子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手里拿着一杆长烟锅,一边抽烟一边啦话,谈天说地,话古论今。我小时候常去那儿,听门中九爷讲故事。说什么东周列国、文王治西岐,姜子牙钓鱼;说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话唐宋的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狄公案等历史,无不令人静耳躬听。在那儿有的老人捻着胡鬚,悠闲自得饴娱弄孙。结果他那个调皮的小孙子淘气起来,一把揪住他爷爷的长鬚。小声说:“爷爷我的肚子可饿啦!想吃点白面馍馍了。”他爷爷咋一听,哦!一声,便寻视了一下,趁着碾油渣主人不注意时,很快伸手从碾子上偷抓了一把油渣,便急忙塞给孙子的手里,偷偷说道:“你舔着吃吧!那可香啦!”可是那个孙子张开嘴一舔,却哭将起来了。哭诉:“爷爷那苦呀!苦呀!他爷爷一股酸心的眼泪掉了下来,犹如滚珠砸在孙子的头顶上,他仰头对天,无奈的说:“这个世道本来就很苦呀!别哭!别哭!你等着吧!等你妈收工时候,一定会为你折一根玉米秆回来,那比甘蔗还要甜哩!”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石碾子与老槐树下,经常站着一行男女老少,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他们手端搪瓷盘子,脸盆、簸箕,里面放着黄灿灿的玉米粒儿,急切的等待着用石碾子砸玉米糁子,那时人们一天只喝三顿稀饭糁子,以此来填肚充饥,甚或有的家庭缺粮断火,竟然连锅盖也难以揭开的程度了。当时有很多社员打伙成群去外出寻找粮食,背着自家的旧衣服赴外地兑换玉米维持生计,有的社员举家逃荒讨饭度日,那时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因一则集体化时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再加之一大二公政策,大部分粮食上缴公粮和购粮了,少部分留于社员作为口粮,每人一年一百多斤口粮,只能仅吃半年呀!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会议,总结大跃进沉痛教训时,刘少奇说过一句实话,所造成恶果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时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当面斥责刘少奇:“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西楼说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三面红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顶不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刘激动地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和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这两个领袖的对话,充分说明那时全国不知饿死了多少人,不得而知了。凡是那个时代饿过肚皮的人,绝不会忘记那盘石碾子的功劳呀!

      老槐树约莫有一撸粗的样子,树上吊着一口大铁钟。当年那是生产队长发号司令的权力,那钟声就象勾魂似丧钟,不论天阴下雨一日敲响几次。社员们最不喜欢听见那个铛!铛!铛!的催命声。可是钟声就是命令,男女社员都得丢下家里的活路,闻声而动去出工,谁个敢于怠慢片刻呢?那队长动辄会开批判会呀!由此妇女们急扑火燎跑出家门,赶紧出工去劳动了。他(她)们不是拿绳索去拉大车,便是拉架子车,或者去地里拉犁拉耙。着等人真象牛马一般负重,个个步履艰难的行走生产路上。社员还饿着肚皮,日复一日,终年累月,忍受饥饿下地劳动,辛辛苦苦挣那价值几分钱的工分呀!到头来分配几十公斤口粮,还劳不抵债,欠下口粮钱。在那个强权体制下,若有病不能去出工去向队长请假,他会斥责你是小病大养而不准,甚或还说是“懒于劳动”表现。动辄向你扣个无形小黑帽,开个批判会交待什么思想问题。那时所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唯一办法。对待“地、富、反、坏、右”,所谓五类分子就不同了,他们听到钟声心跳肉颤,只怕担心出工迟到。一旦迟到不是被批斗,就是遭拳打脚踢待遇,那是对待敌我矛盾最特效的办法。

      老槐树上所吊的那口铁钟,象征农村基层政权呀!它是生产队长把持的特权。若果哪个队长一旦被剥夺了敲铁钟的权力,就意味着他离开了得意的职位,同时也就丧失了在社员面前耀武扬威的权势了,再也耍不成威风了。那时,你看那个队长贼是个啥样子,他就是个啥样子。哈哈!那一切俱往矣!

如今回过头来去试想,在那个大搞阶级斗争的荒谬时代,也许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盘石碾子和老槐树下,所发生的一切闹剧,悲剧,正是刻划着那个历史版本一道道印痕,尽管时过境迁,但是在一代人心底里所留下的痛苦记忆。依然会时而浮现,仿佛还闪现出一股血迹斑斑在流淌。那些摧残人性的往事,在人们记忆深处似乎还不时会泛流出一种积怨、压抑、痛苦、愤恨之感。然而那一切似乎从眼皮底下一闪而过,虽看不见石碾子转动了,也看不见老槐树上吊钟踪影了。可是,石碾子吱吱转动声,那口吊钟铛!铛!催命的丧钟声,似乎还隐隐约约呻吟着痛苦声,那艰难的曲调,仿佛还时而回荡于人们耳际,令人不禁有颤粟、恐惧、忧伤、酸心之感。那些故事实不愿再想,简而述之。

       石碾子在很早以前,广大农村基本都有。因为过去的社会生产力还极其落后,那是农民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之一。现代农村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了,那些旧生产工具和设备必然被淘汰了。所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石碾子了成为教育后代人的历史实物了。

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劳动人民创造的石碾子,是人类智慧的重大体现。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不遗余力推动石碾子转动,推出五千年的文明史,碾碎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推出了一个新中国,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出现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以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阶级斗争的强权体制。农村,农民,农业,正向现代化的小康生活奔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无论国家的城市,农村社会总是,有兴盛,有衰落;以螺旋式上升,以波折式前进,这是颠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笔者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珍惜现在,共同去追求一个公正,民主的社会,让人民真正享受一种真正自由、幸福的生活吧!

                                                              2013年12月3日,写于咸阳


--  作者:五行真人
--  发布时间:2013/12/3 19:17:55
--  

   老兄的文章实实在在,脍炙人口,读了以后让人勾起了不少孩童时期的情景,都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事实。好文章建议加精鼓励。


--  作者:绿洲
--  发布时间:2013/12/3 20:40:49
--  
拜读了
--  作者:杨迎春风
--  发布时间:2013/12/4 7:48:28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石碾子呀老槐树,往事回忆人心酸。

   好文章!深赞!


--  作者:伫立黄昏
--  发布时间:2013/12/4 8:36:58
--  

  写得真好!质朴的感受和描述,加之在缱绻眷恋的情结中透出的一束束理性反思,不能不令读者回味与思考。当日出而作的田园岁月被过多的政治意念干扰甚至被毫不吝啬地给予肢解;这当然是代价!而当今那些不遗余力大兴土木、却不顾原生态屡遭破坏的功力行为,同样也是代价!可惜,诗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诗人的声音,却是有声有色的!

  我顶你,中山虎!

 


--  作者:马立昆仑
--  发布时间:2013/12/4 10:34:27
--  
石碾子、大槐树、老铁钟……还有各色形态的人和事,回忆起来历历在目;贫穷、饥饿、无穷无尽的争斗,诉说的是疯狂年代的心情。期盼富裕、梦想幸福,是人们福祉所在!支持加精。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13/12/4 11:54:58
--  
以下是引用五行真人在2013-12-3 19:17:55的发言:

   老兄的文章实实在在,脍炙人口,读了以后让人勾起了不少孩童时期的情景,都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事实。好文章建议加精鼓励。

顶起


--  作者:摆渡
--  发布时间:2013/12/4 14:10:51
--  
以下是引用伫立黄昏在2013-12-4 8:36:58的发言:

  写得真好!质朴的感受和描述,加之在缱绻眷恋的情结中透出的一束束理性反思,不能不令读者回味与思考。当日出而作的田园岁月被过多的政治意念干扰甚至被毫不吝啬地给予肢解;这当然是代价!而当今那些不遗余力大兴土木、却不顾原生态屡遭破坏的功力行为,同样也是代价!可惜,诗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诗人的声音,却是有声有色的!

  我顶你,中山虎!

 

同感。顶,强顶。


--  作者:摆渡
--  发布时间:2013/12/4 14:11:04
--  
支持精华!
--  作者:坐看云起
--  发布时间:2013/12/4 15:37:37
--  
以下是引用五行真人在2013-12-3 19:17:55的发言:

   老兄的文章实实在在,脍炙人口,读了以后让人勾起了不少孩童时期的情景,都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事实。好文章建议加精鼓励。

读后同感,云起深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