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wbe.jrlm81.com/bbs/index.asp)
--  老兵家园  (http://wbe.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48)
----  老部队的故事(104)  (http://wbe.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48&id=441039)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03:11
--  老部队的故事(104)

【老部队的故事】师炮团老兵讲述当年二连在白湖农场轶事

1、如雪的梨花

当年白湖农场有三千多亩果园,苹果梨子各一千多亩,葡萄两百多亩。记得我们营三个连,野炮一连管苹果,我们二连管梨子,营部管葡萄,野炮三连则比较悲催没有管果园而去种水稻了。在白湖农场我们最期待的是二月(农历),因为不仅是每到这个季节梨花盛开,千亩梨园云蒸霞蔚,而且是为了保证梨树的挂果率就必须授粉。

因为制作花粉需要大量花蕊,仅靠我们自己的梨园不能满足,所以需要从老百姓处获得。于是这段时间我们这些兵就会被撒出去采集梨花。那几日我们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穿梭于乡野,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塘边田头寻找梨树,边劳作边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真是惬意无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pn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到授粉时,连队就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装有花粉的小瓶,和一枝头部绑着尖尖橡皮头的细细小棍。此时我们又是各自为战,分散在梨园中。我们会很细心用沾有花粉的橡皮头去轻轻地碰触梨花的花蕊,从这一棵树到那一棵树,就像一群在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写到这里我突然感到我不是在写钢钢硬朗的汉子,而是在写鲜花盛开村庄里的姑娘了)。

   但这种充满浪漫的日子是很短暂的,我们绝大部分时间付出的则是汗水加透支的体力。那时我们野炮连满编才88人,去掉炊事班、小生产班、养牛的、探亲的、生病的、出差的、外借的等等,实际每天能出工的也就五十多人。
我们连除了管理梨园另外还要种近三百亩水田,常常是疲于奔命,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其实为了管好果园,营连都想了不少办法,我们这些小兵拉子也拼尽了全力,但终因兵力捉襟见肘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结果是一连种的苹果,长得是小如牛眼硬如石头,我们连管的梨园也是杂草丛生,整个营的水果产量大不如在劳改农场由劳改犯管理时,把原白湖劳改农场留给我们,指导我们种果树的扬技术员,心疼的整日铁青个脸不说话。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的。

  

虽然我们在管理果园上差强人意,但是就个人来说收获还是大大的。我们接手梨园时,从上到下都是完全的门外汉,但几年下来,我们基本掌握了对梨园的管理。学会了修剪、施肥、打药、授粉和抗病虫害等全套技术和程序。知道了扩大树冠,春梢饱满芽、石馏合剂、波尔多液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梨园劳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对洋辣子(毛毛虫)的毛刺产生了抗体,由开始被刺后皮肤巨疼淋巴结红肿,到后来被刺后皮肤只发麻淋巴结也不红肿了。

  

当然管理梨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战”各种梨子的味道。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知道“混蛋梨”长得最大,一个可长到两斤以上,但肉粗渣多口感不佳。巴梨硬一定要放软后吃,届时它就带有一股淡淡地苹果味。

  

还有一种叫“二十世纪”的梨,虽小但肉质非常细腻且甜等。由于梨子太多了吃不过来,于是有些战士就想着点子吃,还创造出了一些“独门绝技”,比如“悬空吃法”。就是看到没有吃过的或自认为味佳的梨,就直接用嘴咬。好吃就多咬几口或摘下来再吃,感觉不咋地就嘴一张手一松梨子就又挂回树上了。

 

在这方面我最佩服副班长徐永水了,他在吃上颇有心得。他曾向我们介绍吃砀山酥梨的经验,吃时先用拳头对着梨子猛砸几下,待渗出水后再用嘴去吸。他吹嘘道,这种吃法即省事又方便而且效率高,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创新是很得意的。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他的嘴唇又红又肿连讲话都咕里咕噜的,就问其故。他骂了一句说,在吃梨子时没有看到旁边叶子下藏了个洋辣子,一口下去,梨子没吃到却被扎了,我们听后哈哈大笑。

  

离开农场40年后我又重返白湖,想再看看那片果园,可惜前些年白湖农场放水蓄洪,把果树全部淹死了,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想到梨园弟子”这个词。梨园出戏,而我们当年在白湖的几年,不也有点像梨园弟子一样,在千亩梨园中,创作出了我们军旅生活的一段精彩有趣的戏曲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丁康富连长在操炮)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04:36
--  

2、吃的趣事

   1969年底我们师进入安徽白湖农场执行军垦任务,劳动量巨大。而那个年代陆军部队伙食标准很低,故在付出超强的体力后,战士们的食量普遍很大,想吃和嘴馋是普遍现象。那时在部队流传着许多吃的顺口溜比如:不要晃不要晃一晃一锅汤。勺子伸到底慢慢往上提,油水全在勺子里等。也流传着许多笑话,比如有吃饭时把棉帽挤掉进汤桶里的,有一顿吃十多个包子的等。               

 

我们连在白湖农场的几年间,和其他连队一样,住在劳改犯住的破草房里,没有饭堂没有桌椅板凳,开饭时一人两只碗,一个装饭一个装菜,蹲在地上用餐。头一年,我们连队副业还没有完全搞上去,平时菜中难得见荤,于是一旦有点荤,一些人就会把菜中的那几块精华放到最后再吃。于是关系好的战友间,有人就会趁机把筷子伸进还留有肉的战友碗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上一块塞入自己嘴中。

  我连一排长陈永德,和战士关系融洽,所以他碗中的那点精华就经常被“照顾”掉。陈排长为了保护碗中那可怜的一点余粮,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菜一装好,他就会“呸、呸、呸”向碗里作吐口水状,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可是那些馋鬼们根本不理他这个茬,趁他放松警惕时,依然如旧的去偷袭。几次下来,陈永德也无可奈何,于是只要吃肉,他就会很聪明的躲的远远的,避开“恶狼”们独自去“享受”了。
在肚子缺少油水的年代猪油绝对是一味解馋的好东西。记得有一次孙一庆告诉我,猪油拌饭特别的香,他连菜都没有就把饭吃掉了。后来我利用帮厨的机会也试了一试,果然如此。

 

为了改善伙食,连队抽调炮五班搞小生产,孙一庆当年就在五班。有一次丁康富连长告诉我们,孙一庆拉肚子了,是吃西红柿吃的。一庆说一个西红柿顶一个鸡蛋,于是他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没想到吃坏了肚子。

  

后来一庆当了师长又到大军区工作,但他没有忘记二连的战友们,退休后他专程去上海看望他的老排长等战友,还专门请在农村的老班长来南京游玩,并一同去看了转业回乡的老连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段建国在跳木马。他曾经获得12军木马冠军)

入白湖一年后,我们连的副业有了较大起色,这时连队偶尔就会组织大家包饺子改善伙食。连队包饺子时,一般都是由炊事班统一做好馅子,然后把面粉和饺子馅发给下面,以排为单位由其各自包和煮,我们驾驶班则是单干。

 

因为下饺子时各个排都是用行军锅自己在地上挖灶烧,比较不容易。我们驾驶班人少,下饺子时就用脸盆,不用挖灶只要支上几块砖就行了。而我们驾驶班最大的优势是有助燃的油,但成也曹操败也曹操,有一次我们用油过多火力太猛,结果煮过头了,饺子差点变成了面皮。

  

当然其他排也有搞笑的。好像有一次指挥排长段建国在组织下饺子时,一只癞蛤蟆可能闻到了香味,蹦啊蹦啊的一个猛子扎进了行军锅,见状指挥排的弟兄们立即把它给提溜了出来。饺子照吃不误,味道同样鲜美、心情依然愉快,就是蛤蟆倒了霉。据说饺子吃完水倒掉后,行军锅底还有一层泥。至今想起这些事仍然忍俊不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孙一庆当战士的照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06:03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06:43
--  

3、读书的事

林彪事件的第二年,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读马列原著的号召。说句老实话,那时我除了读过《毛泽东选集》外,马列的文章一篇也没有看过,马列主义对我而言绝对是属于“高大上”的东西,感到深不可测充满了神秘感,于是好奇心就促使我想看看马列到底讲了什么,没学习前我以为马列的书就像“老三篇”那样通俗易懂,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书中所讲的人物、历史事件、西方人文典故以及各种哲学名词和政治术语等让我如堕云雾。就在我一筹莫展时,我想到了二排长董涛,他是老三届,在文革前就读于江苏省著名的淮师附中,知识面广文化功底厚,而更重要的是他乐于助人。

于是在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一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就跑去请教,而他也总是乐此不彼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在董涛的帮助下,并借助辅导资料,和有关培训,使我的读书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连《资本论》都可以看懂了。

在我当战士的几年时间里还偷偷的看了不少“禁书”和内部发行的书,现在想来还十分有趣。

我在部队第一次接触“禁书”是1971年下半年,因营部书记贾国荣要调到团报道组去,领导就临时调我去当代理书记。办完交接后,我无意间在办公桌里发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回忆录,我如获至宝,从此每到晚上我就会看上几页,还会把好的段落抄下来,作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董涛(左)战友合影


当时在我们连队喜欢阅读的不止我一人,指挥排长段建国就是其中一位。记得是1972年我劳动回来,段建国悄悄地告诉我他正在看一本叫《斯巴达克斯》的书,然后他把书中的精彩段落讲给我听,他讲的绘声绘色,我听得如痴如醉。在我强列要求下他把书借给了我,但要我绝不能外传。

《斯巴达克斯》是我在部队看得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里面的内容。还有一次段建国问我看没看过《父与子》,而我以为这部书是写家庭事务的觉得没看头。段建国就告诉我,这是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世界名著,我听后立马来了兴趣,就利用探亲 回家的时间找到此书并读完了它。

从此屠格涅夫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之一。在连队,段建国还向我推荐过英国人马克斯维尔写的《印度对华战争》。

我刚听到这个书名时感觉有点朦,印度什么时候打过中国?看后才知道是写1962年中印边境作战的。这本书直到现在印度都禁止其在国内出版,因为书中讲了客观事实。段建国不仅向我推荐书,还告诉我获取“禁书”和内部发行书的渠道。

后来我根据他告诉我的方法,获得并看了包括《美国宪法》等在内大量书籍,使我得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并让我终身受益。

在我当战士期间,段建国、董涛、贾国荣等是我在读书上的老师,我感谢他们。

 作者:宋坚。196911月至1983年在原陆军34师炮团服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07:18编辑过]

--  作者:五行真人
--  发布时间:2022/9/15 20:49:16
--  
谢谢分享!
--  作者:天星居士
--  发布时间:2022/9/15 21:09:24
--  
以下是引用五行真人在2022/9/15 20:49:16的发言:
谢谢分享!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2/9/16 13:29:17
--  
好文章,赞!
--  作者:野百合
--  发布时间:2022/9/16 14:35:05
--  
谢谢分享
--  作者:如墨轻蘸
--  发布时间:2022/9/16 14:46:23
--  
谢谢分享
--  作者:轻云微月
--  发布时间:2022/9/16 16:47:05
--  
欣赏了
--  作者:马立昆仑
--  发布时间:2022/9/18 16:42:31
--  
物质的食粮,精神的食粮,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