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但凡到了咱中国,往往就会不知不觉地变了味儿。这五一节也不例外。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几十万工人为争取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并最终获得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重复以上众所周知的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历的描述,并非是想加深大家对这个节日印象,而是想说我发现的一个问题: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原文为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无论从原文的字面含义,还是从这个节日的来历及其意义上看,译为国际劳动者节,或国际劳工节更为合适。它纪念的,是一次劳动者通过英勇斗争,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著名事件;提醒的是劳动者勿忘对自己合法权益追求;敦促的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国际劳动者节,变成了国际劳动节,这种译法,或许只是为了简洁顺畅。但一字之差,劳动者变成劳动,名词变成动词,含义一下子模糊起来。这种模糊,虽然当初译者并非有意,但后来之人却难说无心。
五一节确立一段时间之后被介绍到中国,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较大规模的纪念活动,提出的口号也都与劳动者权益相关。1949年12月新中国政府于将5月1日定为法定节日,规定全国放假一天。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五一节纪念活动的主题,从争取和保护劳动者权益不知不觉地转成了劳动光荣;各地的活动形式变成了庆祝、娱乐以及表彰劳模;领导讲话大都是鼓励勤奋进取,奉献担当,技术创新……一句话:多干活,干好活。
至于这个节日的初衷,劳动者权益,似乎忘了。即便没忘,也被淡化了。且不说矿难,尘肺病,农民工讨薪,富士康的连续跳……恐怕就五一节这个法定假日,也会有人被无理的要求加班,也会有人放假却得不到规定的工资吧?
近年来曝出的劳动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后果之严重也令人触目惊心。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但五一节并非为歌颂这种光荣而设。五一国际劳动节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国际劳动者节。在这个节日,我们的常用词汇,除了喜迎、欢度、庆祝,更应该有争取、保护,乃至抗议。
五一节,一不留神被人给转了弯儿,咱得给它转回来。不然,除了被人用来哄我们乐乐呵呵屁颠屁颠地干活,还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