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2日
芭蕉充饥
吃过早饭,告别16团--交址城阵地指挥所。在后勤处那里稍事停留,即赶往麻栗坡。在县城的大街上,遇到9师胡政委和干部科长苏文刚、组织科长程冰蘅。
那天在麻栗坡,因为周干事要带车去田坊,等到12点钟尚未返回。坐在县民族中学门口的台阶上,尝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买回0.18元的两只芭蕉充饥。12.40才返回后勤吃饭。 14个菜,喝的是小香摈酒。吴政委执意亲自送,半路上想起送我们的干粮罐头忘了带。到牛滚塘后,又叫后勤的王志民回去。每人送了10公斤装压缩干粮和两听罐头。略表战友之情,2点多赶到牛滚塘。
见学的干部们一集中,议论就止不住,相互比较各自的东道主。最令人气愤的是1军1师,1军其他三个师也不怎么样。看来,16团毕竟有炮兵老战友这层关系,相处的还算好的。现在战区即官场,势利风气很重。当官的捞,看人一副势利眼。对来前线见学的,平素无交往,他那能真诚友好的待你。
不过9 师还可以,补发了每人10元的战区补助。每人一条红山茶香烟,每人一套参战纪念品。
下午,大家相约到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参观。陵园依山而建,即有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也有这次两山作战的李海欣烈士等。光两山作战至今已有661个墓碑。空坟准备了不少,旁边棺材,随时准备安葬。安息吧,英雄们。
1985年1月13日
买点土特产
说到要带点土特产回去,大家都有此愿望。可带点什么呢?则完全凭个人兴趣左右了。爱花的,挖一棵老山兰;爱工艺的,对龙头拐杖爱不释手。自己那天在曼棍买了一块所谓铁木切菜板,今天下午,又在炮营小店买了2斤文山产的水果硬糖,每斤0.96元,全师去的9个人每人买2斤。
边防15团有个叫杨明群的副教导员,深泽县人,家属在小店当会计。已经随军4年,应约去他家看了看。不知道随军到这里有什么意思。
1985年1月14日
再看一眼麻栗坡
上午,大组长汇报。学员们等于休息。听顾希富说麻栗坡有用粮票换磁带的。拉上周克祥搭工兵三团买菜车而去。结果,空转一圈。除帮414团陈团长买回2块切菜板外,一无所获。也罢,临行之前再看一眼麻栗坡吧。
昔日小小麻栗坡,不过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今天,已经是初具规模的城镇了。他迎着南国之风,对着越军的炮声,屹立在祖国的南疆。这里的子民虽然还不富裕,但是他们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以自己22万人口之小县,保障着数万(最高曾达12万)官兵的供养。两山作战的胜利,有麻栗坡人民的一份功劳。对这英雄的政府与民众,再看一眼吧,以把更深刻的记忆留下来。
麻栗坡人不过22万,却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瑶、苗、傣、回、汉、僮,六个民族。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以农业耕作为主,生活水平低于内地。吃的问题初已温饱,钱还尚紧,衣着两极分化。城镇的人们还是比较时髦,但是农村却还是破衣烂衫。城镇比内地开放,文化市场问题不少。录象、磁带、书刊,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少。
奇妙之处在于,麻栗坡这块地方,气候条件与四周截然不同。在它四周,同等高度的地方,只要一进入旱季,就是浓雾紧锁如毛毛雨。公路上稀泥几个月不得干。在旱季里,连续几个月看不到太阳并不是夸张。但是,麻栗坡县城这一小块地方,却是正常的气候。任凭四周乡村白雾茫茫,这里依然是阴晴交替,当风则风、当雨则雨。浓雾不到麻栗坡。古人不知是如何选中这块风水宝地的。这里对一个在浓雾中生活久了的人,有一种冲出樊笼的自由感。即便见不到太阳,也能够把心中的闷气透出一些来。
下午,36师文艺宣传队来演出,看到李黎、郭小凡、黄杰、程伟等本师的文艺骨干。他们在这里的通信地址是云南十支局35159部队30分队。他、她们为在前线见到本师内地来人感到高兴。
然后,刘参谋长总结见学情况,参观见学任务,告一段落。
1985年1月15日
无愧春城之誉
昆明,这个在人们心目中常年春光明媚的地方,是这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今天早上7点半,来见学的全体人员从磨山牛滚塘出发,下午1点到达砚山机场附近的高炮65师616团吃饭。都是高炮战友,接待十分热情。2点25分,乘客货两用的安--26型飞机,用约40分钟到达昆明机场。
在浓雾中生活了半个月的人们,一下子来到阳光灿烂的春城,很真有点适应不了。阳光显得是那么刺眼。身上厚厚的棉衣终于可以脱下来,换上春装。在军区二招新楼1125房间住下,面对多彩的城市夜景,不能不为这一美丽的城市而自豪。
晚上,安排去国防剧场看电影《东方大魔王》。
1985年1月16日
石林--天下奇观
中国古语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行虽然算不上什么大难,但毕竟是冒着风险来的。有幸来昆明逗留,安排去石林一游,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开车的是两位退休工人,路上相当慢,大概是怕出事故。7点10分出发,11点多才到石林。吃了点干粮,大伙就前呼后拥的去游石林。从石屏风向前,笔峭的青石耸立挺拔,象一把把利剑直向青天。在题满历代佳句的石林胜景前,拍照片的挤挤嚷嚷,象集贸市场那般热闹。转过擎天柱来到剑池,想拍招的人太多只好又转向望峰亭,四处环顾,峰连峰,山连山,如春笋遍地。难怪人们把石林称之为天下奇观。可见,到昆明不游石林 ,实为憾事。能够领略石林胜景,也不枉此行。
1985年1月17日
滇池扬波涌龙门
今天,安排上午游览西山森林公园。
昆明市海拔1900多米,比山东泰山玉皇顶还高出400多米。城市四周,群山怀抱,以西山为最高。交通车一路吃力的爬上来,只能停在半山腰。大家徒步上龙门,只见西山青翠,滇池茫茫。人称滇池浩淼500里,无非是形容他的广阔。当身临其境时,但见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与蓝天白云相辉映,水天浑然一色。微风阵阵,直涌龙门。
龙门在西山之颠,高耸入云。站在龙门向下望,500里滇池尽收眼底。给人一虚无缥缈之感。自龙门而下,经太华寺、华亭寺而回。龙门旁边有一玉皇阁,不知是根据传说中的天堂而设,还是依据人间皇帝到此一游而立。但是,这个位置却非一般。高温天气,此是避暑场所;工作繁忙之余,可谓赏心悦目仙境。在尘嚣日上的当今,可算做人间天堂了。
午饭后,师机关的5个人相约一道上街。买回两本相册。
5点多钟,昆明军区张轾秀司令员和其他领导来看望见学人员,并设晚宴款待大家。菜一般,酒也一般。喝的是鸭溪窖,最后的四道点心还不错。
两天游览结束,得一联:
石林刺青天笋刺青天剑刺青天
滇池涌龙门水涌龙门云涌龙门
1985年1月18日
再见了,昆明;再见了,南疆
昆明的逗留是短暂的。从15日下午两点多到达,至今天下午四点离开,满打满算也就是72个小时。时间短,活动内容很丰富,显得更加急促。上午仓促上街一趟,买回些菠萝与香蕉。与王宁、周克祥,每人买了一幅变色镜。简单整理了一下东西。午饭后,打着扑克等待开车。
昆明机场,阳光灿烂。在等机时,人们散坐在草坪上。半是无聊半是急噪。正在大伙无所事事的时候,两辆救护车疾驶而来,准备迎接砚山机场飞机送过来的伤员。
这次由昆明回南京,搭乘的是三叉戟飞机。下午4点18分,一声轰鸣,昂头冲向兰天。人们从舷窗向下挥手致意。再见吧春城,再见吧祖国的南疆。如有机会再来相会,乘此机者必有重游者。一路飞行,与上次的依尔--18相比,噪声大为降低。喝着橘汁饮料,打打扑克,倒也有些旅游者的样子。与在交址城下泥泞道路上跋涉,形成鲜明的对比。
6点35分,飞抵南京。从出发到回归,一月而归,一悦而归。
1985年1月18日
凯旋 凯旋
昨日银燕渡沧海,今朝清风送我还。
南京是一个月前的出发集结地,又是今日回归的凯旋门。昨晚飞回南京时,军区范副参谋长前去机场迎接。今天吃过早饭,大家就分乘火车、汽车各奔东西。给泗阳打电话要车一直未到,上午大家就上街闲转。每人买了一个旅行箱(40.3元),在金陵饭店前留了一个影。
午饭后,带小薛到炮兵干休所加了些汽油。看了看石永波、乔林合、张振海等老乡以及原来炮兵机关的一些老战友(钱小铭、尤众敏),回来后耿长进过来小坐。3点钟车来了,装车后,顺风而归。傍晚7.40左右才到淮阴的657团团部。
那时,正巧该团搞多种经营,引进符离集烧鸡。开张不久,愿意让在这吃顿便饭。时间仓促,每桌先上两只烧鸡,两瓶优质洋河大曲。权为接风洗尘。晚上,10点才赶回泗阳的部队驻地。
终于结束了见学使命,安全返回。虽然不必共剪西窗烛,但不免共叙思念之情。当亲人团聚的时候,心中时时想起仍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炮火纷飞的战场生活与内地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相比,反差之大,只有切身体验过两者不同的人才能做出判断,才能愈加感受到和平环境的可贵。作为一名军人,当自己在内地悠然自得的时候,决不可以忘记随时准备着响应祖国的呼唤。
放心吧,祖国,你的忠诚卫士时刻准备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