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源太极星象村是中国民俗文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金华市四大景点之一。俞源古建筑群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俞源太极星象村坐落在浙江省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1027间。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精致,巧夺天工。在村口有占地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寻古探秘休闲的旅游胜地。
相传明代国师刘伯温与俞源的俞涞是同学,两人感情甚笃。俞
俞源太极星象村
涞是刘伯温从婺州,杭州回老家处州青田的必经之路。当时,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刘伯温好堪舆之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经测量太极图直经为320米,面积120亩。同时,设计了村庄建筑的星象,八卦布局。村周十一道山岗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十二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的俞氏宗词正好位于其星斗内。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幢,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县题赠的万春堂“惠及行旅”匾额则证明俞源旅游有悠久的历史。
奇异布局
俞源太极星象村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巨大的田野太极图、民居按天体星象排列俞源村后的梦山岗高处俯瞰,一条山溪从村庄东南方流入,改为东西方向横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脚,复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的溪流与四周环山在村口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溪南“阴鱼”古树参天,鱼眼处现有公路穿过;溪北“阳鱼”稻谷金黄,鱼眼处种着旱地作物。经仪器测量,太极图直径为320米,面积8公顷。据说,太极图置于村北口子上,一则可
俞源太极星象村
以档住北方的寒冷空气和“邪气”,二则好似一座“气坝”,防止村庄祥瑞之气外泄。
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后发现,俞源村的居民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与1974年在河北宣化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极图即环绕俞源村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中的28处古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十八宿”的布局。更为巧妙的是,2位于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装在北斗星的“斗”内。
名胜古迹
俞源太极星象村村内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占地3.4万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铺、庙宇、书馆等。古建筑体量大,做工精致,古屋、古桥保存完好,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起来,独具江南风格。“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这首明朝进士俞俊写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对俞源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村口设一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文化的经典遗存,是考察、观光、游览的首选之地。
两朝文风
俞源明、清两朝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写俞源的古诗百余首。宋谦、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明翰林院士苏平仲撰写的俞源皆山楼记被载入《四库全书》,有关俞源的许多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和《中国情史》。俞源曾出过画有、书法家、医术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生态保护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原理规划俞源村布局,意在
俞源太极星象村
营造良好的风水环境,事实已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意义,是古代生态环境意识在村落建设上的体现。首先,在村口造一个太极图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水利改造工程。俞源村在地形几乎是四面环山,仅在北面有一个小缺口,整个村庄就像一只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条小溪就从瓶颈处笔直地流出村外。雨季时,每当大雨过后,山上的水纷纷涌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于出口狭小,溪道笔直,溪水下泄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瓶颈处就会滞留大量溪水,进而造成漫溢,形成涝灾。刘伯温将溪流改成S形,就是要把溪道变长,溪道容积加大,可使溪水下泄速度减缓,使瓶颈口处的水量不至暴积,溪水可以缓缓流出村庄。在村内民居上发现的30个太极图可以说明,太极文化已完全融入了村民的曰常生活中,为村民们认同和崇拜。
同样,刘伯温用黄道十二宫的理论把环绕俞源的山岗变成了“神山”,培育了村民保护山林的生态意识,从而世世代代禁绝了滥砍山林,改善了小溪源头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山洪下泻、溪流泛滥的诱因。据史书记载,刘伯温的好友俞涞还带头在家乡营造过两片人工林近5公顷。这样做了还不够,刘伯温让人在村内挖了7口池塘,作旱时救旱、火灾时救火之用。刘伯温却把它们按北斗七星状排列,名之曰“七星塘”,进而将村落的民居全部按天罡引二十八宿排列……。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权威、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考察后认为,俞源可称为中国古代村落生态建设的典范。
罕见的俞源古建筑
俞氏宗祠
系明代洪武七年,俞涞四个儿子为父所建,称“孝思庵”,后遭兵燹。清嘉靖年间,俞源出了5位名人:俞大有(嘉靖五年贾薪?浚?诶癫抗壅?,俞昭(嘉靖十三年出贡,入南雍,
俞源太极星象村
授山西代府审理,进阶奉议大夫),俞款(嘉靖四十年出贡入南雍,任山东青州经历,进阶征仕郎),俞彬(嘉靖四十年武试辛酉科中武,被同宗俞大猷总兵派往温州皇华关任把总抗倭),俞世美(嘉靖四十四年贡生,善词章,被当时宰相严讷器重,授江西宜黄县令)。当时俞氏家族名声大振,于隆庆元年大兴土木重建俞氏宗祠。宰相严讷赠送“壬林堂”大匾一块。祠堂前后左右六大厅,二小厅,共51间,占地3176平方米,被誉为“处州第一祠”,祠内雕花戏台,有“金华八县第一台”美称。
声远堂
也称大花厅和六峰堂,俞继昌建于清康熙二年,共92间,1466平地方米。厅堂正对六峰山,地伏全用砖雕,厅内桁条根根浮雕。沿口三根桁条雕三类动物,左边是天上飞的,中间是山上跑的,右边是水中游的。其中九条鲤鱼,活灵活现,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黑、黄、红变换,可谓一大奇观。中间的桁条雕有四只麒麟,还有鹿,牛,羊等,称“百兽大梁”。麒麟身雕龙头、猪鼻、蛇鳞、鹿身、虎背、熊腰、马蹄、狮尾,集动物精华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后堂由俞继昌父亲俞天惠建于明万历四十年,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裕后堂
俞从岐第三子俞林模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年,原158间,占地2560平方米,是全村最大的古厅,因而村里人也称“大大厅”。厅内两扇大圆花窗直径1.5米,拼花精细,其窗心直径35cm剔空雕刻,外观分别是由双龙组成的“福”字和“禄”字,意为福禄双全,而内侧则雕有武士决斗图案,别出心裁。裕后堂是俞源三大“五无”奇屋之一,即梁上无灰尘,无蜘蛛结网,无苍蝇蚊子,无鸟雀过夜,屋内阴凉好象无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