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赴万安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国家,水力资源蕴藏量约六亿八千瓦,年发电量约一万九千亿度,居世界首位。但在旧中国,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水电建设一直十分落后,到1949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只有十六万三千千瓦,年发电量仅七亿一千万度。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情系水利,关心老区。1952年2月1日,毛主席亲自签署命令,将待命抗美援朝的华东野战军步兵第九十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水利一师近万名官兵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艰苦奋战,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佛子岭,响洪甸等水电站。
随后一师转编为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人员转为水电职工,在“皖南事变”英烈鲜血染红的径县陈村,建成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安徽最大水电站。
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建设江山更难。要制服洪魔,变水患为水利,在深山峡谷中建电站,与大自然较量,同积弱贫困抗争,同样硝烟滚滚,惊心动魄,同样分秒必争,流血牺牲。万安扼水陆之衡,舟车之会,扼赣江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经多方考察论证,电站选址就在县城毗邻的上游,主战场就定于惶恐滩头。历史上的万安水利工程,久经曲折。唐代宋朝,凿石疏理,由于无法根治险滩急流,依然洪荒延绵;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以美国“TVA”为蓝本的“赣域安”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新中国诞生之初,曾试图根治赣江,立计划,绘蓝图,选坝址,筹资金,忙围堰。1956年开始勘查设计的万安工程却因几度停建缓建。1960年开工,1962年停建。1977年12月,水电部特意安排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富有水电建设经验的十四局承担革命老区万安水电站建设任务。接到任务后,1978年2月十四局第一批筹备人员开赴万安。3月下旬,十四局万安工程筹备处成立,由局长韩兴国负责。10月中旬,十四局机关正式在万安水电站工地办公。
万安,原系古遂兴县属地,至南唐才立镇辟地。据说,辟地时从地下挖出石碑一块,上镌峨语四句 “地界两州,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安以安。”谶语传到州府,州官采其字义,遂以“万安”名镇。及宋熙宁四年(1071年),因考虑万安镇“当水陆之冲,舟车之会,控扼赣石之咽喉,皆属于地。”故析壤改镇为县。在旧社会,名为万安,实为不安。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说万安,怕万安,万安有个惶恐滩,滩头激流如奔马,十船过滩九船翻,船过万安方始安。”翻开《万安县志》,一幅幅渗象触目惊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洪水横溢,乡民大患;明洪熙元年(1425年),大水数尺,壅塞田地,漂没庐舍,唐宋以来就有“物产殷,人文盛”之称的万安人民,对造成万安不安的惶恐滩水,久有征服的强烈愿望。然而,在那赤县难明的旧社会,这个愿望无法实现。解放后,当家做主的万安人民,立即组织一支治理惶恐滩的专业队伍,他们炸礁石,筑石坝,将昔日“仅容一舟”通过的航道扩展到五十米宽。他们还想再拓宽航道,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他们终于放弃了,这样大的工程不是他们所能胜任和完成的。他们在等待国家什么时候有能力派人来治理。
几十年来,国家、江西水电部门,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经反复考查论证,就电站的选址,规模,施工等设计,规划,报告近百万字。1978年8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将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六十三支队,担负万安水电站建设任务。六十三支队下设6个大队,即六二一、六二二、六二三、六二四、六二五、六二六大队。由曾参加过莱芜等战斗,五次荣立战功的陈曙光任支队长,调任基建工程兵六十一支队副政委刘志明任十一支队政治委员,全面承担万安水电站的建设。
1978年2月,为加强对万安电站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江西省成立万安水电建设工程指挥部,由曾参加过万里长征的老红军,时任江西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刘俊秀担任总指挥。他1926年参加革命,刘俊秀为解决万安工程早日开工,往返奔波,他一再表示,万安水电站不建成,死不瞑目。他的呼吁终于得到上级重视。
1980年,工程被国家列为缓建项目,只拨给设备维修费150万元,电站大坝“傲傲待哺”,7000多官兵职工“等米下锅”。支队党委一班人焦急万分:革命老区江西省缺电严重,万安水电站在江西水能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万安水电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许诺送给革命老区人民的“小太阳”,是老区人民的世代梦想,众望所在。党委算了一笔账,万安水电站前期装机容量40万千瓦,1小时发电量就是40万度,按每度0.20元计算,推迟一天发电就是192万元的损失;每度电可产生2元的产值,一年就损失70亿元。党委毅然决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争取早日建成电站,缺少投资就“找米下锅”,勒紧裤带,节约开支,千方百计保证万安水电工程不下马。
1981年初,由于万安水电站资金不足,国家计委将此项目列入缓建之中,为了保证建设万安的这支水电部队不被解散,部队主动找米下锅,等待时机成熟再建万安水电站。1982年8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1984年9月14日基建工程水电部队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序列。根据这个规定,基建工程兵六十三支队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二总队。
1981年7月,在各方的协调下,国家计委同意万安水电站工程复工。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投资有限,仅投入2000万元,仅够施工所需资金的1/8。为加快施工速度,给右岸围堰早日下河创造条件,支队想方设法,通过借贷,争取到数千万元。二总队派出1047人援助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以自筹资金,来弥补万安工程投资不足,想方设法坚持施工。1983年夏,万安遇到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万安水电站的纵向围堰遭到特大洪水侵袭,基坑数次进水,工地上的干战职工在风雨中与频繁猛袭的洪峰奋战不止,“六进五出”施工围堰,抢运设备,加固围堤,战胜洪魔。在施工的紧张时期,干战职工筚路蓝缕,宵衣旰食,夜以继日,栉风沐雨,备尝艰辛。没有节假日,不发加班费,工程却实现“三提前”。1985年12月4日,水电指挥部发出贺电:“祝贺你们厂房基坑开挖提前交出工作面并提前浇筑第一方混凝土,这是继万安水电站围堰截流后的又一胜利。1986年3月,万安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日,但资金短缺,二总队将多年节省的自有资金2900万元资金垫到工程建设上。1988年国家计划拨款2亿元,实际只到位53%,在施工急需资金的情况下,二总队又一次将2191. 75万元自有资金无偿垫付,为工程右岸提前浇筑争取宝贵时间。
正当3号机组安装进入关键时刻,1992年3月27日,赣江暴发有史以来特大洪水,流量达到12900立方米/秒,大坝最高水位88. 7米。汹涌澎湃的洪水扑向混凝土大坝,巨大的回响震撼得地动山摇,洪峰在大坝前折返成巨大的漩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大坝能不能抵抗住巨大的洪峰大家心里都悬了起来。二总队召开紧急抗洪抢险大会,发布命令,调集人员,严肃纪律,制定措施,调拨物资,严防死守,确保安全,减少损失。总队所属十支队一面组织抗洪,一面组织人员进行机组安装。支队长王宗兴,高级工程师王先海,志愿兵张习忠,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一个个熬得双眼红肿。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尽自己一切力量保住大坝。在众志成城官兵们的努力下,大坝终天保住了,大坝度过了有史以来的洪峰考验。一个外国专家目睹了官兵抗洪的整个过程,事后感叹地说,这支部队不愧是一只铁军。八支队营区紧邻工地,位于土坝一侧,两天之中三连接到6次抗洪抢险命令:3月27日凌晨4时50分,支队命令二连立即奔至基坑,撤回阿特拉斯钻,它是二总队花数百万元从瑞典进口的先进设备之一。上午第一道命令,要求二连火速赶到坝基,撤下潜孔钻;中午开饭时,二连接到命令,不准吃饭,下基坑帮助九连拆除模板;下午5时,第四道命令传到,要求即刻返回基坑,排除防浪子堰,战斗直到子夜;次日大刚启蒙,总队调度室内,命令全体人员跑步到左岸调度室门口集合,转移从基坑撤下的器材;二小时后,调度室“令牌”送到,三连急速到左非溢流坝装草袋,抢筑子堰。3名连队干部和5名战士,犯了胃痛和感冒,支队长命令留后方值班,但他们坚决要求上前线,只好答应请求。李强连长说,支队长真好,能理解我们的心情。二连官兵以顽强的意力,惊人的毅力,抗拒着饥饿和疲劳,忠实坚决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出色完成多项紧急任务。
开挖方法主要是机械推挖与炸药爆破,目的是为水工建设物开创合乎标准的基础。灌浆必须先实施钻机钻孔,再灌入水泥或化学浆液,目的是弥补基岩地质缺陷,加固基础,增强基岩整体性,强化稳固、防渗效果。一、二期基础开挖经检验,建基面满足设计要求,质量优良;灌浆符合质量标准,合格率100%,优良率87%。
以八支队为主力,经过多年实验,应用成功的“基岩保护层一次爆破除技术”,为提高水电工程保护层开挖质量,节约材料和人工开辟新途径,八支队组织科研人员集体攻关,“中化一798”化学灌浆材料及灌浆工艺,这一科研技术是国内首创,居世界领先水平。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对提高万安水电站工程的质量起到重大作用。钟美良的名字几乎人人皆知,他不是什么高官也不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凭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兵16年,先后多次准备提拨使用,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提成,他没有怨言,多次让他代理干部,在龙羊峡工地,面对危险的施工环境,他第一个冲上临江陡峭的100多米高的山坡打钻,被誉为打钻壁虎,在万安电站开挖高峰时,他创下7级岩石潜孔钻班进尺148米的最高纪录。万安水电工程地形复杂,许多人为此牺牲。爆破、灌浆技术要求高,作业面多在地表以下,工期紧迫,工程量大,爆破有危险,可以说每次上班都面临生死考验。随军职工国宝,这些年他开推土机随着水电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工作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被评为红旗驾驶员。1995年1月,因公殉职。妻儿26年从未与家人团聚过,这次从老家安微歙县赶来同他相见,没有想到已经是阴阳两隔。
二期工程在纵向围堰以左,包括左非溢流坝、槛流坝、护坦和左导墙。溢流坝有10个坝段,9个泄流表孔,大体积混凝土分甲乙块和丙块,两个宽槽把闸墩分成甲墩、乙墩和丙墩。护坦为锚固结构,护1、护3布置了锚桩,其他块次除齿坝沟槽外布置了锚盘,护坦还布置了排水系统。左非溢流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布置有左灌渠取水口,在护坦的左侧布置了重力式左导墙。二期工程混凝土浇筑生产由七支队承担。
位于左岸基坑中的隘流坝、左岸非溢流坝、溢流坝护坦、左导墙等基础开挖后,于1990年10月开始浇筑混凝土。1991年在进人汛期前的3月停浇筑混凝土,直到同年10月才恢复浇筑。溢流坝段甲乙块78米高工程以下“坝芯”采用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即所谓“金包银”的形式,这是七支队首次承担碾压混凝土施工。在碾压混凝土施工中,采用508米长皮带机输送碾压混凝土的先进工艺,为使碾压混凝土送到施工仓面,运用翻斗车倒运。常态混凝土用机车和汽车立罐运输,门机吊送立罐人仓。浇筑时常态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同步上升,交错铺料,接触部位重点碾压和振捣,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左岸二期工程常态混凝土的施工,由七支队采用机车、八支队采用汽车立罐和翻斗车运输。在溢流坝墩体和溢流面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对全部堰体溢流面采用拉模施工,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1992年9月溢流坝墩体到顶,1993年3月左非坝体全部到顶,二期混凝土于1993年4月浇筑完毕。合计浇筑常态混凝土233648立方米,碾压混凝土30376立方米。
老区人民梦寐以求的千里赣江第一高坝,终于雄伟屹立,如“卧波长虹”,惶恐滩折服。万安水电工程建设战役第三仗全线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