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那人那事〕
团部门口的“军人服务社”
李兴业(汶水东流)
当兵退伍之后,不知到过多少商店超市购物,也不管现代的商店超市多么豪华气派,却都代替不了我心中的小店——当年团部门口的“军人服务社”。
1972年底,我当兵来到了江苏淮安鼓楼城下,第一次买牙膏牙刷和信纸信封,我就去的团部大门口西边的“军人服务社”。远远看去,“军人服务社”并不起眼,和附近的小门头店没有多大的区别——低矮的房子、古老的青瓦,屋顶上长着青苔,3间屋40多平方米,沿街而建但前面没有门口,要想买东西还得从院里的北门进去。但是,当我走近细看时,却又有与大街上那些门市商店不一样的感觉:首先,门口一边“军人服务社”五个字非常耀眼,让我们这些刚刚当兵入伍的战士感到非常亲切,就像到自己家里购物一样,感觉很自豪!其次,“军人服务社”东边团部门口有两个站岗的哨兵,都身背手枪,英姿飒爽,给“军人服务社”增添了一份神圣感。再是,当走进“军人服务社”时,尽管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不暇接,但是细细打量之后能明显地看出,那些商品都姓“军”——几乎每一件商品都是战士们需要、战士们喜欢、战士们买得起用得上的,从牙膏、牙刷、信纸、信封到毛巾、饭碗、洗脸盆,样样都有且花色品种很多,任凭挑选。柜台上还有好多书籍、画册,成为战士们争先恐后购买的精神食粮。当然,“军人服务社”的货架上也摆放着一些妇女儿童及家庭用品,那也是为部队家属和到部队探亲的军嫂、军儿、军女们准备的。可见“军人服务社”就是专门为军人及军人家属服务的。
忘不了 “军人服务社”,更忘不了“军人服务社”的主人。记得当时“军人服务社”只有1个女营业员,她姓于,是山东胶东人,和我们是老乡,所以我们对她格外亲,从来没问过她的名字,只喊她“于大姐”。于大姐当时不到40年纪,长得眉清目秀、肤色白里透红,整天满脸带着微笑,说话和气,待人亲切,每当我们去买东西时,她总是问长问短和我们拉家常,就像亲大姐甚至亲妈妈一样。
然而,于大姐却不是一般的营业员,而是一名标准的“军嫂”。后来我们才知道,于大姐就是当时我们658团副政委林汝波首长的爱人,怪许的于大姐也会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呢!
时间长了,团部门口的“军人服务社”成了我和战友们、老乡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每逢星期天,只要连队没事我们就请假去转一圈,不光想去买东西,更重要的是到那里看看书,和于大姐说说话。
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年我退伍,当兵五年虽然没有多少行囊,但是因为我在部队一直搞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临走时一大堆书刊和笔记本却没个家什装着带走。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军人服务社”,想到了“于大姐”。于是,我特意转路去了趟 “军人服务社”。于大姐一听我要退伍,急的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但是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安慰我、鼓励我“退伍回家好好干,一样有出息”的话题上了。接着,于大姐给我倒了一个大木箱,帮我解决了书刊没法带的难题,还挽留我吃了一顿相别的午饭。
跟于大姐握手道别含泪相去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军人服务社”和于大姐了,但是团部门口的“军人服务社”和于大姐这些年来一直在我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过!
今年淮安战友聚会,我跟战友们特意去淮安老团部,看了看那“军人服务社”的旧址,在那里我再次想起了我可爱的于大姐,泪水也再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写于2015年7月29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7-29 20:12: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