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两论》领航75年
我1933年出生,书念到小学毕业后尽管考上了东台中学,但无钱去读。为寻找出路1950年2月参军,至今75年。在军队服役26年,转业到地方从事企业管理18年,退休31年;这三个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要求也不一样,共同的是入伍后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艾思奇的《大从哲学》,随后是《两论(实践论、矛盾论)》经常不离手。《两论》领航、获浅匪浅。
一
不懂,向书本向实践求教。抗美援朝我在23军73师炮团四连任《两瓦步谈机》话务员。炮四连就我一个话务员,训练无人过问,我就反复阅读随机说明书和中学物理书的电学部分,从中知道两瓦步谈机是直射波传递,受地型地物的影响很大。采取身背步谈机,左手持软天线杆、右于握话筒,在战区范围的各地各处,转动天线杆的指向,反反复复地练习;摸清了何处,天线杆指向何方信号最好、最清处,战时的口令传诵也就可以,因而被借用到团通股工作。随后,又被选送到沈阳通信学校培训,在军队通信工作岗位干了26年。
援越抗美作战时的主要问题是要保证战时指挥射击口令传诵不能中断。1967年随高炮66师218团在越南安沛地区作战。安沛地区一是地貌特征极不明显,多系丘陵孤山,不成山系,除每年七八两个雨季可见到太阳外,其余十个月都是雾状的昏沉天气、方位难判,不少人进入战区半年多还辨不清东南西北。二是该地区雨大雷多,安沛地区的红河水位67年8月14日前后曾以每小时上涨20至45公分的速度由正常水位25米左右陡增到42米,最大流速达6米/秒,低洼处的竹竿被复线路被冲掉9公里。三是山上草竹林木荗密,山下遍地杂草丛生,山谷稻田到处淤泥多而又深达四十多公分。这些,给通信分队保障敌机轰炸时指挥及射击口令传诵不能间断带来很大难度,而高炮作战的特点是要在敌机俯冲射击投弹时、是击落它的最佳时机,因而此时射击口令传诵不能中断。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在两条重要线路上下了不少功夫。一是红河渡口、敌机轰炸的重点,我即在渡口上下游千米左右反复查看,在上游900多米处,选定两岸相距400米的两棵大树,再嫁接10余米的木杆于树干上,用4.0铁线架飞线以悬挂电话线过河,离地面、水面高30多米,很多电话员难以适应高空作业,我即与架线排长肖长山商定各负责一边,立即行事。我带头上树爬杆作业,天气炎热、高空作业半小时左右即大汗淋漓,下来平躺在地面上休息片刻再继续作业,对人的体力、意志确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改架完成后即从未被敌机炸断过。
接着是勘察改架到团后勤的线路。218团到团后勤的线路,前几批高炮部队一直沿用“有大不走小,有小下走草,有草不穿林”的惯例,线路沿十三号公路左侧10公里,至与七号公路交义口向左通往后勤,总长18公里,广播干扰大,通话困难,炸断次数多。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到现地以地图与指北针判定起点和终点后,手持指北針于现场实地反复查看:从用时上比、从方向上判断、从线路架设与维护难易上考虑,用六天时间反复察看、比较,在人跡罕至的山沟里穿行寻觅,得出沟底人好走,沿沟底一侧一米左右架线好维护的结论。随后,即率领架设人员重新改架了团指挥所到后勤的线路,远离公路千米以上。改架后的线路既利于防洪,也避免了广播干扰与人畜破坏,更是远离敌机的弹着点,此后亦未出现故障。
主次矛盾不能颠倒。战区线路主要是防范敌机的轰炸问题,气候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要去利用地形地物以避开敌机对线路的破坏。唯物辨证法的成事之法引领我亲临实地查看筛选,找到最佳路由、保证线路不中断、语音传诵就有了保证。
在越南两年有余,仅仅对在红河边躺在地上休息片刻再登高作业、六整天在罕无人迹的深山中查勘选择线路时毫无安全与否的闪念,这两件事,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