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知青潮涌动松兹县 赶潮头插队虞家岭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偏远的松兹县,在文化革命的政治风浪里,又一次被毛泽东主席推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大潮催动得汹涌澎湃、风生水起。
一九六八年九月五日,全国除台湾外,新疆、西藏最后两个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时胜利诞生,在举国欢庆祖国山河一片红,夺取“文革”全面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嘱为摆脱“文革”三年多来停工、停课、停学闹革命,经济严重滞后的局面,大批老三届知识青年积集城市,学习、生活、治安、就业等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伟大号召,全国迅即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上山下乡,机关精减机构、干部工人下放劳动等滚滚热潮。尤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下放北大荒、大西北、延安、井岗山、沂蒙山、大别山等革命老根据地为时髦荣耀。红色的知青大潮先后涌动了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座落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小小松兹县和省属华农总场、九成坂农场〔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也分批接收了大批的上海、合肥、芜湖、安庆等省、市大中城市的的几万名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本县的老三届学生和城镇居民更是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争当上山下乡的急先锋。一时间,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居民,带头报名,主动找熟人、托关系、寻点插队。举家下迁农村落户者,络绎不绝、蔚然成风,引以为荣!
金秋十月,艳阳高照。松兹城红旗如海、歌如潮,锣鼓喧天、好热闹。振耳欲聋的高喑喇叭里传来一阵阵催人心弦的毛主席语录歌声。县直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纷纷赶来欢送松兹县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队伍,似潮水般的向黎河广场涌来。欢声雀起的人群、手执各色彩旗的中小学生、扶老携幼赶来送子女、孙辈们的大伯、大婶,老爹、老奶们,都一个劲地涌向广场,来欢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即将奔赴农村插队落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知青们。
广场内一字排开着十辆崭新的解放牌大卡车,车身上贴满了各色标语,车头上横拉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巨大横幅,车箱里站立着一个个身背背包、胸挂大红花、手捧红宝书、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们,他们像即将出征的将士,正等待着父老乡亲们的历史检阅。
上午九时,欢送大会隆重开始,首先,是县革委会领导致欢送词。然后是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台接受挂光荣花和頒领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接着是知青代表登台表决心,最后是知青接收点—凉亭公社专城进城迎接的公社革委会领导致欢迎词。一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真挚语言,一声声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无不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十时正,随着县革委会主任、军分区副参谋长兼县人武部部长的田有余一声“出发!”令下,全场欢呼雷动、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车队出发了,解生站在最后一辆送知青的家属车上,同其他知青的亲属一道,送六八届高中毕业的三弟昌宗首批到凉亭公社夏家大队插队落户。车队缓缓开出了广场,车上、车下人们振臂挥动着双手向亲人们告别,性情本来就温顺内向的三弟,望着前来送行渐渐身影远去的父母亲和亲朋,不由得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泣不成声。
凉亭公社夏家大队座落在远离县城西北边三十公里的严恭山脚下,是一个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的穷困村落。离公社凉亭河还有十几里路程。当满载知青的汽车刚一开进镇口,早集在镇东口公路两旁的欢迎队伍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鞭炮声。车队缓缓开进了公社大院,知青马上下车排好队伍接受公社领导点名分配。三弟昌宗和同学聂杏林等二十名知青被安排到夏家大队插队落户,同来的近百名知青分头被安排到凉亭、三德、太阳、光荣等大队,昔日的同窗好友,今朝为响应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各自奔赴不同的村落,不由得相拥紧抱而泣、握手互道珍重、挥泪默默告别。赴夏家大队落户的二十名知青及部份家属挑着行李、背着背包在专程赶到公社接人的大队王书记的带领下沿着严恭山下的小路向夏家大队奔去。一路上王书记一边走一边大声说着:“同学们,我们大队是个不通汽车的穷乡僻壤,条件艰苦,欢迎城里的孩子们来插队落户,日后招待不好,还望大家多多见谅!”同学们此时还是兴致勃勃、激情满怀,一路飞歌、一路豪情激昂。十几里山路,好在说说唱唱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早就在村口侯着的男哥妇女、老少爷们,见知青们来了,就立马敲起了一副破旧的锣鼓、放起了鞭炮,在一面唯一的大横幅上别出心裁地写着“欢迎城里的孩子们到我家”十一个大字。双手颤抖着的老爷爷、老奶奶们,端着满筐满篮的红枣、花生、板栗,迎上前来往孩子们兜里塞。这最简朴不过的场面,虽比不上县城和公社迎送的大会的隆重和热烈,但此时此刻的朴实、真诚,却令二十名知青及亲属无不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大家被迎到一个陈旧的祠堂里、第一顿吃着农村大婶们特意做出的“山芋粉元子、土豆烧肉、扁豆炒辣椒、红薯煮饭、冬瓜炖汤”等丰盛美歺,受着书记、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热情的夹菜劝吃,心里感到就象到家一样的舒坦自然。吃过中飯,因专门腾出来给知青居住的祠堂尚要粉刷修缮,知青们就暂时分到各贫下中农家暂住。三弟昌宗和同班同学聂杏林、女同学刘萍三人被临时安置在村小学的王老师家,王老师女儿也是高中毕业回乡知青,叫王覆香,正好和刘萍结伴同睡西屋,昌宗、杏林睡东边的小披屋。安顿好了三弟,己经快到了半下午,解生和其余几个知青家属就赶紧告别书记及众乡亲们往县城回赶。
滚滚的知青插队红潮,从城市到农村一浪高过一浪,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他不仅主宰了中国几千万学生的历史命运,而且也迅速波及到了除学生以外的广大机关干部、工人、城镇居民。使各公社,特别是大队书记、生产队长成了名躁一时、红得发紫的大名人。全国几千万知青,也从此走上了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特别是人民日报的报道《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一文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主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最新指示后。一个轰轰烈烈的机关精减下放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松兹县,家住农村的干部、工人们都纷纷回乡务农,祖居城里的干部、工人也积极申请到农村插队落户。解生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没等领导动员就勇追潮头,首先向组织上递交了要求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的申请书,并主动四处摸找落户地点。先后寻找了五里公社罗湾队、毛坝公社戴屋队、〔曾经躲避武斗的舅舅家〕城关公社虞岭队等三处。最终选择了地处偏僻,条件较差,且邻近湖北省黄梅县交界的河西大队虞岭生产队。解生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虞岭队有一对远房的叔祖母年高体弱,儿子初解放时被抓壮丁几十年音讯全无、生死不明,只有光寡孤独的母女俩,靠生产队吃五包户度日,急需有人照顾;二是该大队书记奎伯伯是叔祖母娘家的甥儿、也是解生的表伯父,该大队正缺个村医不说,另他还有个私心,家中有个女儿年纪不小正待闺中求嫁,因不舍远嫁,看解生一表人才,想招为上门女婿。所以他极力纵踊解生去大队当赤脚医生;三是虞家岭虽偏远艰苦,但离县城才四五华里地,解生哥哥远在复兴教书、三弟又首批知青下放凉亭夏家、四弟年幼、父母年亊己高,路近好有个照应。所以解生虽打心眼儿里不情愿这门亲亊,但最后还是看中了虞岭队,并立马让大队书记奎伯伯写了接收证明,再到城关公社签具了接收意见后,便赶紧交给了财政局领导,等待上报批准。正当万亊俱备,解生准备着到广阔农村天地一展抱负,做个新时代农民的美梦时,岂知一纸急令突然下达,迅即改变了解生当农民的历史命运,人生的道路又由此而彻底变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 15:12:2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