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结束我们继续前行直奔河口,为了圆梦,大当家的做出了重大决策一改高速线路,重走当年的路。
山,四周都是山。载着我们的两个车行驶在山谷间平坦的公路上。车里的人都带着一脸的幸福合着兴奋地看着外面的景物,两旁种的菠萝树、香蕉和橡胶林不断飞速的被甩在身后。大山、树木,阵阵清风夹杂着好闻的味道直向我们扑来,沁人心脾。远离城市的喧嚣,空气也少了许多灰尘,我们都不由自主贪婪的呼吸着。远处,雄伟的山峰显得颇为壮观,山峰依旧被浓浓的绿色包裹着,绿绿的,进入春天的季节已经抹去了冬天的萧条。
沿着这条老路,老兵们一路解说,我看到了当年110团卫生队住扎地白鹤桥,111团住扎地老饭寨,师直和师医院的住扎地槟榔寨。老兵们还分别找到了自己当年的进攻出发前的演练地----橡胶林。特别让我感到大开眼界的是在那片橡胶林里,找到了当年作战训练时挖凿的猫儿洞。
说到猫耳洞,从字面上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很袖珍的洞穴。字典词义:“崖孔”的俗称。在掩体、堑壕、交通壕的崖壁和其他崖壁之上构筑的供人员隐蔽以及弹药、物资等存放的浅洞。通常在背向敌方的位置,要求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防护性。
追溯从前才知道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和中央军利用这些工事都重创过日军部队。
据了解在敌后的平原战上,地方八路军也大量使用。所谓地道战主要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在之前,八路军和民兵主要用的还是这类小型的猫耳洞,深不过几米到几十米。他们除了防备日军火炮以外,还有藏身,藏弹药,藏粮食的作用。后期感觉猫耳洞作用有限,不具备什么进攻能力,一些村庄逐步将猫耳洞发展,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工事。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曾大量挖掘猫耳洞。也就是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
一直以来我对猫耳洞早有所闻,而今当我真正的见着它时,我怎么会觉得如此心酸?我见到的猫耳洞纵深大约180公分,宽约70公分,里面四周用铁锹修整得比较光滑,与水平面角度倾斜而下大约45°至50°之间。由于深挖于地面里,因此有些潮湿,如若遇到阴雨天气,水分渗透到土壤里,还会湿滑。正因为这样的环境自然也就成为了蚊虫等最好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那些我心中最可敬又可爱的老兵们时刻与危险为伍,与蚊虫相伴。我总是试想雨后的晴天在炙热的太阳暴晒下,猫耳洞也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干蒸室”不是享受那是煎熬啊。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紧握钢枪,坚毅的驻守边防,正是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让我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想着、思考着、回味着、感受着禁不住模糊了双眼,呵!我最爱的人啊,卷缩在狭小的猫耳洞里也没能掩抑住你们挺拔的躯干,好似一颗颗掷入炮筒威力无边而随时等待着被点着的炮**弹,一声令下你们的射程是无限的,你们的力量不可估计。你们不曾因为这小小的洞口而掩埋住那乐观、坚韧、不屈、执着的爱国情怀。看着它,聆听着老兵的回忆:“当时我们白天穿衬衣,夜间穿棉衣,温差很大。猫耳洞里很潮湿,只有用雨衣铺在洞底……”我屏住呼吸,虽然老兵的描述已完,但是脑海里已经深深的刻上了那些我没经历过的场景和实物。是的,它很粗陋更谈不上美,可是对我而言就好比破茧成蝶的蛹,包裹的不再是平凡,彰显的只有伟大!!!
在老兵们的记忆深处,那好似昨天的1979年2月17日靠着越南边境那个爆冷骤热的天气里发生的事情,在今天仍然格外清晰,至今想起来还心有百味。
十七八九郎当岁 绿色戎装赴边陲
保家卫国丰功伟 血染风采震军威
一阵激动后,老兵们接二连三的钻进了猫儿洞留影。大家很开心找到从前,全然不顾天热和泥巴会弄脏衣服。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从猫儿洞照相下来,返回的路上,老兵几个走起正步,边走边向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热土敬礼!
抵达河口县城已经是黄昏时刻,沿着河口来到“红河魂”纪念碑前,这是对越自卫还击战时,37师舟桥连架设浮桥、全师巧渡红河的瓦窑堡渡口遗址,是我师在1979年2月17日大部队发起总攻的出发地。我们在此拍照留念,并在河口留宿一晚进行休整。
第二天,在去蒙自13军38师的烈士陵园途中,本来车即将开出县城,因为从桑姐姐的话里得知在群里有个111团的程老兵知道了我们这次行动,他的心愿希望我们找到当年的230高地并拍照回去,大当家毫不犹豫作出决定,绕行去了230高地,顶着下午3点多的高温下车去拍230高地和37师当年过河作战的原址。以此满足了他没能前来参加此次行动的心愿。
蒙自烈士陵园里安葬着原13军38师427名牺牲的烈士。
在英雄纪念碑前,扫墓的37师战友向烈士鞠躬默哀,缅怀战友。
这些烈士是老兵们的亲密战友,他们当中有他们的亲人,也有他们儿时的伙伴。
在横纵交错的碑林中找到了张秀渝的墓,找到了儿时的伙伴王云生的墓。王云生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13军的老干部。他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据王云生生前所在连长说,他作战很勇敢,牺牲时身体中弹17处。
结束了蒙自行程,由于李姐、王姐、谢姐、汪姐她们要去贵阳看望老连长,18号就定好了票,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只能在此分手。大家魂牵梦绕了32年圆梦于此,相聚短短的几天又要再次分开,真不知道下次相聚又是何年……分手时,姐姐们湿润着双眼真诚感谢这次活动的牵头人,终于了却她们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我们余下的人继续按原定计划执行。中午在个旧吃饭后回建水入住,4点多驱车去通海曲江,在那里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也是感动的,我心里期待着。
到达小镇,早已有5位通信营78年的老兵站在那里等候。一路上就听领队说这里的温泉很出名,我只想着温泉如何的舒服。想必5位老兵就是来与我们碰头相聚的吧。下了车,认真的和5位老兵握手问好,在拍摄的镜头中才发现老兵们一个个穿着朴实,有的老兵手里还提着布袋,不难估计,他们退伍回农村,生活并不富裕。原来领队在车上说我们去访贫问苦还真不是玩笑话。一路上曲江的老战友们对我们非常热情,从言行中就能深切的感受到。按他们安排的先吃晚饭,然后再洗温泉。在他们的指点中车一直沿着乡村公路走,感觉路好长好长总是看不到尽头,大家心中都很不解。到了目的地才知道他们带我们去当地最好的西山饭店,安排了他们认为最好最可口的饭菜,还喝了当地自酿的红酒。酒我不感兴趣,但是那里的泡菜却让我为之动容,四个字——太好吃了!说实话我不喝酒,但是面对这样真诚的老兵,我勇敢的端着酒杯一一向他们敬酒,感谢他们这么热情真诚的款待。晚饭后老兵们又陪我们去温泉。到了温泉,车还没停稳,他们就已最快的步伐往购票点奔去。想着他们拮据的生活,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伤感。赶紧把领队拉到一边,叫他去把票买了,领队心领神会的一路小跑,结果等到他到了购票点时,老兵们早已为我们买好了票,心里的那份感动我也无法述说。进入温泉,几个老兵包括我没有商量便几乎同时的说“随便泡泡,战友们都没走,一直在外面,别让他们久等了”。这就是我一直珍视的战友情啊,相互体贴,相互关心。
我还清楚的记得饭桌上有位老兵去年因翻车导致严重的腰伤,妻子对他不闻不问不顾,家人穷得也爱莫能助。幸得几个战友得知,火急火燎的带他去医院接受治疗,在生活中对他更是照顾有加,今天的他看上去是如此的消瘦,但是却很精神。有这样的战友情,老兵今天重新站立起来,即便行走在风雨路上都有战友们帮衬和关心,这种爱远远的超越了亲情。
与陪行的老兵在来时的地方即将分手时,大家拥抱互道珍重。领队和他们是在一个战壕里滚打过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深重。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就在此刻,我看到了领队与老兵们一一相拥时,在月光映衬下他闪烁的泪花。坐回驾驶室他轻拭脸庞。就在那个时刻我的内心对这些老兵又多了一份理解和敬重。此时的车里一片寂静。只有在这样的场景下,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军人情结,只有这样的相聚和道别里才能感受到军人那份最隐秘、最细腻的真实情感。
返程途中,偶然发现天上的月亮好大,好圆。一查阴历才发现是3月16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心里默念着: “我可爱的老兵们,但愿皎洁月光能伴着你们回家的路不再黑暗一路光明……”
4月19日,我们前往玉溪参观亚洲第一大烟厂和聂耳广场、抚仙湖,战友的相聚活动在下午正式结束,这次的战友相聚及战地回访,给大家留下了深深地感动……。
人们总是期待着和平,可历史总是承载着战争。但是,无论和平的愿望多么美好,内心怎么渴望,战争总是如影随形不期而至。于是,在战争的背景下“战友”这个名词因此而诞生。踏上军旅征途这是个既艰难又神圣的选择…….
欢聚总是短暂的,但是战友的热血永远不会冷却。很多朋友和同事乃至于和我同年的战友都问过我,为什么军人有如此的情结?她们都不能理解。其实我也千百次的问过自己。可心里总听到:我们可以沉默,但是我们不会消沉;我们可以悲痛,但我们不会绝望;我们可以牺牲,但我们不容遗忘;我们是军人,是所有人类最高贵光荣的称谓!正是这一句话让我始终热血沸腾,因为曾经是一名军人,所以永远都闪烁着军人的荣耀。
让我们高唱《战友之歌》来结束此次行程吧。1、2、3预备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我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团结成钢铁集体,钢铁集体!战友战友目标一致,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战友战友,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共同战斗直到胜利,直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