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个春天的气候让人琢磨不定,五月的风吹起的时候一树树的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榆钱饱满着谢了,槐花就开了。
这几天处处见槐树,一串串淡黄色槐花垂下,微风过处,黄色的花雨轻轻飘落,马路上总是黄花堆积,让人不忍下脚。
暖暖的午后,朋友聚会归来漫步走在长街上,满街的弥漫沁人心脾的清香,或许是雨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那香气带着一点凉意钻进鼻里口中,似乎连口气也变的清香无比。贪婪地大口呼吸着这带着清爽的花香,仿佛要把这香气渗进血液里。想起古代有个香妃体上奇香无比想必是常年沐浴在花香的缘故吧。
微微的一点酒意,满街的花香,步履也轻盈。世界温馨的让你藏不起嘴角的微笑,就连那些总是你追我抢的车流似乎也彬彬有礼起来,据说适宜的香气常常能缓解紧张。
这槐花!
宝宝照相馆门前,有个烤漆的铁秋千,很难得的空着,坐上去轻轻的摇着,满街的槐花和我一起摇晃起来。
我不知道这条长街是不是城市槐花最茂盛的地方,但我认为是。你看那些花开的把天也遮住了,形成了一个穹,只能从茂密花叶间寻得点点青天。
那一株株在冬日显得有点苍伤的深褐色的树干上层层叠叠的槐花,一串串,一挂挂热闹又活泼,风一吹就能掉下一阵笑声。我还注意到,街道上的槐树是和梧桐树间或种植,在我的意想中槐树那一串串的淡黄的花束清新妩媚,犹如淳朴的乡村少女,梧桐高大参天的枝叶像极了文雅的法国绅士。你看贸易市场门前的那株槐树,微微倾斜的树干,茂盛膨胀的花束,几乎悬到人的头顶,风吹起的时候那些随风摇曳的槐花串像少女的裙裾,槐树身后的棵粗大的梧桐枝叶宽阔,你甚至可以体会到来自这厚实的安全,这会它无比温馨享受着少女的清纯妩媚。
风把槐花摇进梧桐,风又把梧桐叶吹向槐花……槐花,梧桐,和我的秋千一起摇晃……
大槐树,槐花香,常常把人带到遥远的地方,那里有家乡的小河田间的小路,有奶奶的白发,有母亲温暖的手,还有小伙伴的闪着花香的微笑……我对读到的这些关于槐花的故事充满的感动,对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无端的生出好感和向往。那些槐花的香气弥漫在亲人的眼里茶里,手上脚边。
我的童年没有田野和小河,童年的槐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我们喜欢那棵巨大的槐树,却不知道它叫槐树,每当槐花挂满了枝头同学门却给它起了不太雅观的名字“吊死鬼”。但同学门痴迷“吊死鬼”的花香,经常把那落下的一串串“吊死鬼”拣了半书包,课间还比试谁的花多,谁的花好。当然常遇到因为放在课桌抽屉里的花散落了一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也因为玩花耽误了作业遭到家长的管教,可只要那清香飘起一切都忘到了脑后。
真正认识槐花是从我的邻居那里。邻居是山东人,北方人爱包饺子,我这南方人爱吃饺子,邻居家的女儿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我的粉丝,那时候小伙伴常常闹别扭,但每次别扭她总会从家里弄出盘饺子送我吃。那一天的饺子特别的好吃,那香味让整整一盘子的饺子也没让我尽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饺子。我甚至跑去问她妈妈问这饺子是什么馅包的,她妈妈指着槐树告诉我这是槐花作的馅,就是“吊死鬼”。那一刻我惊呆了,原来这“吊死鬼”还能作这么好吃的饺子,我闹着要母亲包槐花饺子,可母亲的饺子怎么也没邻居家的饺子好吃。但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这树原来叫槐花树。
后来有个朋友喜欢拉二胡。胡琴拉的很刻苦,总拉那曲《槐花几时开》,朋友胡琴拉的不如他唱的好:
“高高山上一树槐,
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啥子,
我望槐花几时开。”
那曲《槐花几时开》唱的把我迷住了,槐树下竟然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渐渐的长大读书多了才知道爱情也和槐树有关,然而槐树下的爱情故事大多是美丽感伤的。最鲜为人知的《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是槐树下的姻缘,文人也喜欢以槐树作景拟意,小说《伤逝》里,涓生曾感叹:“寂静与空虚在窗外半枯的槐树,老紫藤中滋生,蔓延在整间偏僻的破屋中”。读来有种残破的感伤。还有我故去的老师,曾给我讲起的山庄里的一段情缘,为此我写下了故事《槐树下》,我把故事安排在槐树下,因为我感受到槐树的深刻。
槐花的回忆是亲切的,散发着亲情的清香,槐树却是深刻的,正如那树干上龟裂的树纹一般记载着人生的美丽和苍伤。很多地方把槐树当作许愿树槐树下的愿望据说很灵验,还有槐树下的守望……
从密叶缝里看一点一点的青天,清澈如洗,一两朵白云悠闲的飘过,微风掠来一串串的槐花在枝头对我点头,有鸟飞过穿过花间,奚落的掉下些花瓣在我身边,拾了起来轻轻嗅着香气缕缕浸入了心里去我却听见了槐花的花语:春之深爱
不由自主,哼起了《槐花几时开》“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简单淳朴的歌词,勾勒一个坠入爱河、神情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可爱的孩子走过了,我突然醒悟自己占据了孩子的领地,慌忙起身让开,把手中的花瓣送给小女孩,小女孩问;“这是什么花?好香。”
我笑了,我告诉小女孩我小时叫这花“吊死鬼”孩子的妈妈也笑了。
溢着清香推开家门,心里依然浓郁着一树一树的槐花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2 22:39: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