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利器 催生高效
建设现代化的电站,光靠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现代科技鸣锣开道。
洪家渡水电站左坝肩边坡,高280米,属古滑坡体。确保该边坡稳定已列入国家科研课题。总队长何真祥、政委向贵富多次深入工地,与科技干部一道研究施工方案。同时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对边坡开挖、光面爆破、稳定滑体等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展开科技攻关。经过岩芯鉴定,决定采用预注浆检查、封堵及套管隔离等不同的处理方案,对边坡进行锚固。在施工中他们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孔内孔间微差顺序挤压爆破技术,不仅解决了今后上坝料的合格级配,还可以控制下河量,保证乌江主河道的畅通。
在工地上,副支队长陈同俭是黑脸包公,他对安全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并把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作为规范施工行为的重点来抓,发现事故苗头,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及时纠正,排除隐患。在他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严格管理监督下,左岸坝肩自开工到结束,没有发生任何违章违规的大小安全质量事故,创造了边坡开挖未伤亡一人的好成绩。贵州乌江开发总公司的一位领导看到部队取得的成绩,啧啧称赞:“干这么危险的工程,竟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简直是水电建设上的奇迹!”科技与技术并驱,效益与奉献交融。正是因为这一奇迹,2001年4月10日,乌江开发总公司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他们获得了洪家渡水电站的主标。
打隧洞最怕遇到溶洞,尤其是喀斯特地质条件下的隧洞。有关专家预言,像引子渡水电站导流洞这样的地质条件,单洞月进尺只能在20米至30米之间,整个隧洞需要24个月才能贯通,与一年的工期要求相差甚远。该总队的科技工作者以研究溶洞为突破口,运用高压固结灌浆、预注浆检查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工效,使单洞月进尺平均85米,最高达到120米,创造了在同类地质条件下隧洞进尺最高记录。
奉献之歌 响彻云霄
在施工中,每取得一项决定性的胜利,都会留下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支队副参谋长覃恩贡毕业于广西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过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的建设,是隧道施工的专家。在洪家渡水电站导流洞施工的关键时期,他天天守在工地。有一天,妻子来信说9岁的女儿因严重眼病,看东西有些模糊,让他速速赶回去,带孩子到北京大医院就诊。他心里想,现在工地正需要人,等忙过这几天再说吧。这一等,半个月过去了。第二封信又来了,说孩子病情加重。这时,女儿也用颤抖的小手写来了一封信,信上说:“爸爸,我现在学也上不成了,眼睛有时能看见书上的字,有时什么也看不见了,你快回来吧,要不我就看不见你了。”可是,这时正赶上导流洞出现涌水,需要组织力量抢险,他又没有走成。当他回到家时,孩子的双眼已接近失明,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治。
陆喜宏,在洪家渡水电站工地,大家都称他为陆总。他是二支队的总工程师。别看他只有30多岁,却有十几年军龄了。当他接到进驻洪家渡水电站的命令时,正赶上老家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瘫痪在床的父亲没有人照顾,而且60多岁的母亲也得了重病,但他没有半点犹豫,把手中的工作交代清楚,就来到了工地。
在龙滩水电站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负责高边坡开挖任务的上尉警官司徒臣雨,经常24小时坚守在现场,白天任凭日晒雨淋,夜晚任凭蚊虫叮咬。有人计算过,他平均每月上班360小时以上。
不知有多少感人至深的牺牲奉献的故事,在“西电东送”的主战场上演绎。武警水电兵的牺牲奉献是无止境的,就像有的战士所说的那样:“建设西部就是我的理想,献身西部就是我的目标。”武警水电第一总队这支“水电雄师”,在 “西电东送”的建设中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