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当过兵的人,对年轻时入伍时的老部队、老营区,都留有一份沉淀的忆念。我这是在江苏淮安老城内的原高炮第75师658团修理所旧址。
658团自1969年底组建,到1976年5月移防南京花旗营,一直在淮安(当年的淮安县,今天的淮安区;据说淮安人为保留属于自己的古地名“淮安”,还进行了英勇的抗争)。淮安的军队营房,是1962年12军结束东南沿海备战后移驻苏北时修建的。苏北是水网地区,人口密集,淮安尤其是,当时已不可能有大面积地的土地建军队营房,所以658团在淮安的驻地相当分散,特别是驻城区的机关直属队,全是分散憋屈在居民区内,一个连队一个地方,与老百姓杂居,卫生队还是在一个地方工厂内。
高炮旅(原75师)收拢集中到大淮安淮阴区后,分散的营房逐步移交地方。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展,这些分散的老旧营房多数已经拆除,但在淮安城内的658团部和修理所营房依然存在,特别是修理所,还基本保持完整,当年的修理车间和几排平房都在,保持着原貌。2015年75师战友淮安聚会,我和原修理所的几位战友寻访这里,这次75师组建50周年纪念活动,再来这里。
团部和修理所在县招待所(现在是淮安宾馆)对面,靠在一起,团部的水塔、礼堂,修理所的车间,这些大一点的老建筑,外观保持着原貌,一看就会让人想去50年前的过去。但院子的格局已完全改变,这里现在是淮安盐业公司宿舍,过去排列整齐的营房,今天分配给一家一户的职工居住,经多少年的胡乱搭建改造,已经面目全非。好在我当文书时的所部,虽然杂乱,还能走到门口,拍个照片留念,留住记忆。
团部和修理所老营区能保留到今天,还赖于淮安是古城的原因,古城要保护,不能随意拆建。 淮安是古城,历史千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描绘过淮安城的盛况:“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70年代在苏北淮安当兵,和其它苏北的县城比,淮安县城是最整齐最标致的县城。街是街,巷是巷,方方正正,还有断续的城墙围护。淮安在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处,风格上更偏于南。
淮安城之古之盛,当源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千年大运河就从淮安城边穿过。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战略重心在北方,粮食丝绸物产富在江南,把江南物产转运北方,兵马军备也经运河南北运转。
淮安在南北运河的中部,统管漕运的总督府驻陛淮安,造就了古代淮安的繁华。河下古镇,就是当时酒肆歌楼喧闹的水陆码头。沿古运河,因为漕运,兴起了一个个古繁华都市,不仅有淮安,还有杭州、苏州、镇江、扬州、聊城、天津(杨柳青)打造出色彩斑斓的古漕运文化,演绎出延续千年的一个陆上民族行走水上(内陆运河)的传统故事。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古时大运河和漕运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关乎国家安危的海上战略通道。
2002年,淮安因开发建设,从城中心体育场的地下挖掘出古漕运总督府遗址,打造出漕运博物馆,今天成为彰显淮安的一张名片。当年我们部队驻淮安,经常和地方组织篮球比赛,谁也没想到,那是在当年古漕运总督府楼顶上蹦跶的。镇淮楼,那时还叫东风楼,矗立在淮安古城的中心。修理所修理车间后墙外一个石砌的水塘,今天知道,那是当年淮安府学的泮池。淮安历史上地位很高,是淮安府,办有淮安府学。
历史上淮安文人、名人辈出,不光是今在驸马巷的周总理故居,还有以韩信得名的胯下街,梁红玉、关天培,演绎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等等。我们部队营区的团部和修理所,都在当年淮安府学的范围。很遗憾,17岁当兵到淮安,在淮安近六年,这个当年不经意走过无数遍的泮池,已是淮安府学留在今天的唯一遗迹。
又来淮安,虽是短暂一瞥,总有许多遐想。……
2019.12.28至淮安,2020.1.5匆匆成稿
淮安老营房,留下了我们多少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