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王绍据:三十三年不懈怠 矢志扶贫践初心
2017-09-19 14: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王绍据:三十三年不懈怠 矢志扶贫践初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干群视频连线时,对王绍据心系扶贫,锲而不舍的精神予以肯定和赞扬,并嘱咐他要“帮助大家总结宁德的扶贫经验,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发挥余热”。王绍据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带病撰写了近10万字的《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他还为江苏宿迁、四川青川、贵州黔南州、遵义、毕节等地区来宁德举办脱贫研讨班学员及本市培训班讲座达32场次......
资料图片
责任担当 敢于呼贫
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形势大好,各级新闻传媒大量报道各地涌现的“万元户”、“亿元村”的消息,一时间让人们产生了农村都富起来的错觉。时任福鼎县委办副主任兼报道组组长的王绍据,他感到忧虑。为了解最基层的真实情况,他于1984年5月15日,独自一人徒步46华里,深入老区基点村、畲族聚居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亲眼目睹这里群众食不果腹、衣难蔽体、住屋破烂的艰难困境,深感到记者的责任必须实事求是,敢于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于是,他彻夜难眠采写了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情况调查。既反映穷村的艰难困境,又提出了实施特殊政策,扶助这里改变面貌的建议,并直接向北京《人民日报》投了稿。
作为党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编辑部,及时以内参形式传报中央领导。得到时任中央领导和福建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后,福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商讨扶贫办法,确定由王绍据牵头,带领一支由党政领导及农业、林业、民政、老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对下山溪自然村进行“输血”式的帮扶,在全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接着,《人民日报》在1984年6月24日头版显著位置,以来信形式发表《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配发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激起了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点燃了扶贫的星星之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同王绍据视频连线中充分肯定了这篇来信在当时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
心系扶贫 锲而不舍
作为新闻记者,王绍据不仅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而且一直为扶贫的实践坚持努力着。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和党中央文件号召开展扶贫时,他鼓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进山为下山溪村“把脉”,实施特殊政策。为了帮助孩子们上学,他请求县教育局为这里兴办一个初小班,还帮助物色培训一名民办教师兼赤脚医生,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在扶贫过程中,他用记者手中之笔,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引导。当下山溪村民们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撰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鼓励他们树立志气;当村里人养的猪、羊等牲畜发病时,他就带着科技书籍向他们传授饲养知识;当这个穷村“输血”多年成效甚微时,他接连进山13趟,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是:这里的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便写下《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长篇通讯,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提出“弱鸟先飞”的理念,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换血”刨穷根,弱鸟早离窝,进行异地搬迁。他的建议得到当时宁德地委、行署主要领导赞成和支持,经过县、乡、村三级班子讨论一致意见,将下山溪村搬到赤溪行政村所在地。当时搬迁集资,他带头捐款两个月的工资额。
1995年5月,下山溪村搬迁到赤溪后,遇上饮水、上厕、用电、墓地等等生活问题。他当时已调任闽东日报总编辑,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次驱车200多公里赶来与当地领导干部商讨解决办法。鉴于各级财政拮据,他回到报社到处“化缘”,筹到一笔资金,不但为各户村民及时安装了门窗玻璃,而且拉上电线、装上电灯,使穷村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照明。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厕所问题,他冒着炎夏酷暑带领村民主任赶到省扶贫协会,求助到一笔现款用于建设公共厕所,解决了难言之隐。看到村民们的孩子念书交学费有困难,他就把自己获得中国新闻奖的6000元奖金,全数送到学校,为18名适龄儿童解决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问题。为下一代扶智,造就文化知识,斩断代际的贫困链。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新闻扶贫座谈会上,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特别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人民日报》华东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一位记者与一个扶贫村的故事”。此后,在赤溪村的“造血”脱贫过程中,在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经历中,他不断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的理论指导,汲取政治营养,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恒心,为赤溪村精心设计,“生态立村,旅游富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做了大量有益的促进工作。使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特困村成了“中国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的畲族村”,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扶贫前的1984年增长了65倍。
老骥伏枥 痴情愈坚
2008年,王绍据从《闽东日报》总编辑岗位退休后,他仍履行着宁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责,他不辞辛劳组织新闻媒体不断探索报道赤溪“造血”成功致富的典型经验;同时积极策划、邀请省扶贫协会、省诚信促进会到赤溪村调研考察,精心帮助顶层设计与规划,还多次帮助协调“万博华”、“耕乐源”两家旅游公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帮助引进福州一家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到赤溪村落户,开发兴建杜家堡畲族文化产业园,增加旅游新亮点,让村民们拓宽致富门路。当他听说赤溪村学校体育操场没有塑胶跑道需要资金时,他赶到市教育部门协调资助10万元。当他得知村里有几位老人患病难治愈时,他联系好友组织市医院名老中医到村义诊,防止因病返贫……。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莅赤溪村调研,参观村史展馆后,亲切地握着王绍据的双手说:“感谢你为扶贫事业作出奉献!”
为了使爱心、善心、扶贫真心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2016年正月初三,他带着全家老少到赤溪村。还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掏出6000元,为赤溪小学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并指定他的孙子在颁奖仪式上发言,要做到扶贫精神代代相传。六一节前,他协调市诚信促进会领导职务,促成赤溪小学评选出15名“诚信之星”,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倡导的“诚信教育进校园”,“诚信必须从娃娃抓起”,努力把 “中国扶贫第一村”打造成诚实守信的好基地。
2016年2月19日,他得到习总书记视频连线的高度赞扬和鼓励以来,更是激情迸发,老当益壮。为了响应“发挥余热”的号召,他虽年届古稀,但却顶着严寒及腰椎突出的剧疼,加班加点,苦熬28天,全面总结了赤溪村从“输血”、“换血”到“造血”3个历程的7个方面经验。《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4月27日在赤溪村举行首发式,第一次印刷发行3万册已在省内外售罄。这本书被中组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图书馆联合评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
与此同时,他应邀为宁德市政协文史委主编《滴水·筑梦》40多万字一书,详尽叙说扶贫开发历程的“宁德模式”。去年六月、九月先后两次受人民日报人民网特邀晋京作客“强国论坛”和“新长征圆桌会议”,传播精准扶贫体会。他还接待来自各地党校、高校的教授、学者及新闻媒体的访问、采访达150多次。并应邀为省内外有关扶贫培训班、研修班讲座36场次。他还联系到厦门有位祖传畲药秘方的爱心人士为赤溪村民免费治愈100多例偏头疼患者,最近又为贵州毕节地区策划组织一场大型的免费治顽症活动,帮助正在摆脱贫困的群众根治疾病痛苦,减少医药费开支。
为了探讨怎样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去年国庆节期间,他自费到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考察调研,认真总结那里发展林下经济,林产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有效经验,采写成《叶子变票子,鼓起钱袋子》的调查报告,在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为全国各地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
好视频,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