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摘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网站)
1.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2.怎样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7天。
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暧,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治疗方法如下:
1.西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每日3次;克感敏1片,每日3次。两种药任选一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感冒退热冲剂、板兰根冲剂、强力银翘片等适宜于风热(即发热、咽喉肿痛、流黄涕较突出)感冒。桑姜感冒片、参苏丸、感冒通等适宜于风寒(即恶寒、鼻塞、清涕较突出)感冒。
3.其他治法:
①食醋加适量开水点鼻。
②针刺及刮痧:可以针合谷、曲池、太阳、发热者加刺大椎,咽喉肿痛时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边缘蘸油少许,沿颈椎两旁向下刮,以刮出红点为度。
③生姜1两,红糖1两,煎汤分3次内服,可治风寒感冒。
④葱白1两,切烂,用手揉搓,放鼻孔外闻气味,可治风寒感冒鼻塞。可用葱白数根,捣烂出汁,滴入鼻孔,每日1次,每次2~3滴。
⑤银花20克,茶叶6克,白糖50克,水煎后分3次,可治风热感冒。
⑥生姜少许,葱白260克,白萝卜1000克切片,放入锅内煎煮熬汤,连吃带喝。
⑦姜2片,加入一小撮茶叶,咀嚼后温水送下。
⑧生梨1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和少许水,炖服。
⑨按摩防感冒。每天早晨起床时,或从室内到室外以前(或从温暖的房间到较冷的房间),以及洗澡以前和洗澡之后,先用手指按住水沟穴(人中),连续揉20多次,继在风府穴处同样揉20多次,到这两上穴位都感到微热为度,对预防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3.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的情况下,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这里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建立并管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孳生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漂白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
4.怎样预防和治疗肠炎、痢疾?
肠炎和病症是常见的疾病。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之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这些疾病更为常见。肠炎的原因很多,包括腹部受凉,饮食不法,对食物过敏,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等等。得了肠炎后大便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烧。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是由污染了病菌的饮料和食物传播的,苍蝇也能传播痢疾。痢疾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十多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患了肠炎、痢疾,病人应当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肠炎和痢疾的预防见“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5.怎样预防和治疗布鲁氏菌病?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为羊,其次是猪和牛。人受感染的原因是接
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或食用污染了病菌的生奶、奶酪。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较差,对本病应有所警惕。
潜伏期2~3周,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多数病例为逐渐起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典型的热型为波状热,发热一至几周,然后退烧,间歇3~5天至数周,再发烧、退烧,这样反复多次);多汗,尤其在退烧时;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慢性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多汗、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病程数个月乃至数年。
为预防本病,应控制家畜中的布病:对牲畜进行预防接种,畜粪妥善管理,病畜应隔离治疗,严格管理畜产品。可能受感染的人要接受预防接种,并做好个人防护。
四环素为治疗的首选药,最好是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2l天。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强力霉素等也有效。慢性期治疗比较困难,可合用抗生素、中药、理疗等。
6.怎样预防和治疗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吃了被污染的或含毒素的食物后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由细菌、有毒动植物的自然毒物、真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所致。不包括肠道赊病、寄生虫病等。所食的“有毒食物”,外观可无异常,吃进的数量亦正常。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可造成整个工厂停产;非细菌性食物中毒虽多零散发病,但有的死亡率甚高。因此食物中毒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应加强预防工作。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多数潜伏期较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有多人发病;所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并有胃肠炎症状;发病与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均吃过同一种食物,停止食用这种食物,发病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没吃过同种食物的人,即使同屋居住,同餐桌进食也不发病。
食物中毒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的家禽家畜,其内脏和肌肉有大量细菌繁殖;食品制作人员患有皮肤病,其脓性分泌物污染了食物;饮具、食具和水源被细菌污染;凉拌食品、熟食品被污染而变质;腐烂的鱼肉、蔬菜,变质的罐头,馊饭馊菜;不干净的牛奶,变质的鸡蛋;贮存不当的风干肉或咸肉被污染或发霉;豆腐、豆鼓或臭豆腐在制作过程中被污染;发酵的米面被污染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
②霉变食物中毒。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毒素,高温都难以除去,易引起中毒。小麦、大米、花生、玉米、棉籽、稻谷受潮后发霉,其中玉米、花生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量最多。受禾谷镰刀菌寄生的小麦,其毒素为神经毒。
③植物性食物中毒。可由毒蘑菇、发芽的土豆、蓖麻籽油、加工不当的粗棉油、鲜黄花菜、未腋透的咸菜等引起。
④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鱼胆、猪、牛、羊的甲状腺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⑤化学性食物中毒。因管理不善造成化学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农药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一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二是食物要烧熟煮透;三是饭后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7.怎样预防和治疗“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的俗称,是常见的疾病。一部分红眼病是过敏性的,而大部分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结膜造成的。感染性的红眼病有传染性,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往往病人的两眼都患上红眼病。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再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红眼病的症状是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眼屎)多,早晨起床时分泌物可将上下眼睑粘住,但视力不受影响;有的病人还会感到头痛。首先把眼部清洗干净,可以用消毒(如煮开过的)棉花或干净的毛巾、手帕蘸加少量食盐的温开水洗眼,把眼里的分泌物擦去;然后往眼里滴入眼药,如氯霉素滴眼剂、新霉素滴眼剂、利福平滴眼剂、庆大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等,用法是每眼1~2滴,每2小时一次或一日4~6次。晚上可涂用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每天涂用两次。夜间涂眼膏既可控制感染,又可避免眼屎粘住眼皮。切记不要用眼罩、纱布等遮住患眼,因为患眼被遮盖之后,局部湿度和温度增高,病原体得以大量繁殖。医务人员检查、治疗病人后都要把手洗净或用酒精棉球擦手,以免把疾病传给别人。
为预防红眼病,应当把病人隔离,病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人人都应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
8.怎样预防和治疗擦烂?
在抗洪救灾的地方,尤其是南方高温潮湿的抗洪前线,擦烂是常见的皮肤病。这是发生于经常摩擦、汗液积聚的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部、臀部、大腿根部(腹股沟)以及女性乳房下的表浅的急性物理性炎症。身体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疾病。
擦烂主要表现为皮肤皱折部位的红斑,界限清楚,表面潮湿,时间长就形成糜烂面,有瘙痒和疼痛的感觉。如果合并感染,便会有分泌物。
为预防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如果擦烂已经出现,要使患部保持干燥,扑些无刺激性的粉剂,如痱子粉。也可在皱折处垫以纱布或柔软干净的布类,使两侧的皮肤分开。合并感染者应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制剂或抗真菌药物。
9.怎样预防和治疗“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防治措施:①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于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③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③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④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紫药水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
10.怎样预防和治疗“烂裤裆”?
在抗洪救灾时,下身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下腹、股内侧、外生殖器、会阴及臀部等处皮肤会发胀松软,发白起皱,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疮,重者皮肤剥离、糜烂,甚至溃疡,伴有程度不等的痒、痛感,外阴也可有水肿,俗称为“烂裤裆”,与“烂脚丫”一起在医学上统称为浸渍性皮炎。若继发感染则可红肿、化脓,严重时伴有全身症状:发热、畏寒、乏力、食欲不住,并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等。治疗:①轻者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洗净后扑干燥粉,涂少量灭菌植物油或炉甘石粉。亦可用中药枯矾粉或除湿散外涂。②糜烂时,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洗净,再涂龙胆紫或炉甘石粉或40%氧化锌油。亦可用鲜旱莲草、鲜马齿觅捣烂外敷。③有继发感染时,可用l: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再用棉花球吸干,涂以龙胆紫或10%硼酸软膏。感染严重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预防:尽可能脱离洪水浸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上岸后应立即擦干下身,洗净扑粉,换上干净内裤。若发现下身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条件允许应穿防水裤。
11.怎样预防和治疗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于人体表皮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受染皮肤出现丘疹、水疮及隧道,有剧烈瘙痒,搔抓易引起继发感染,如毛囊炎、脓疱疮、疖等,重者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皮疹多发生于指间、腕屈侧、时窝、腋窝前面、女性乳房下面、脐周、阴部及股内侧等处。
接触传染性强,人与人之间直接和间接接触都可传染。疥螨也可侵染羊、狗、猪、兔、牛、马等动物,与这些动物接触。也可染上疥疮。
治疗常用5%~10%硫磺软膏(儿童用5%)、l%丙体六六六乳剂(γ—666)或霜剂(疥灵霜,因有毒性,不用于婴幼儿、孕妇、哺乳妇女及有癫痫病发作或其他神经疾病的患者)、优力肤霜、25%苯甲酸苄酯乳剂或软膏,涂药前用热水和肥皂洗澡,洗后将药物涂于颈部以下的全身,每天1次,连续3天。用药期间不要洗澡,疗程结束后再洗。γ—666、疥灵霜只用1天,24小时后洗澡。洗澡后要更换清洁的衣服、被单。也可将百部草1两泡在1斤白酒中,用浸液遍擦全身,每晚1次,连擦1周。用百部草3两放在15升水里煮开,每晚用此药液洗澡1次,连洗10天,也有一定效果。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发现患者及时治疗,患者用过的衣服、被单等应消毒处理。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检查,确诊后及时治疗。
12.怎样预防和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又称“打摆子”,主要由蚊子传播。
初染疟疾者,在潜伏期的后期,常出现精神疲乏、微微发热、四肢和背部酸痛等。接着就出现急性发作,首先感到寒冷,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约经20~30分钟后,突然高热,常达40~41℃,面色潮红,头痛,四肢和全身酸痛;三四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患者感到全身轻快,但很疲乏。这种急性症状发生的间歇时间,与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增殖时间有关,如间日疟和卵形疟,每隔一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二日发作一次。恶性疟疾的症状很严重,如说胡话、烦躁不安或昏睡、抽风,多数病人在短期内死亡。发了几场疟疾以后,由于红细胞大量破裂,很快会出现贫血症状。长久不治,除了衰弱、消瘦外,脾脏还会肿大(俗称疟母)。一般来说,人体对疟原虫缺乏有效的抵抗力,得过疟疾的人虽然可获得某种程度的免疫力,但仍可再次感染,尤其儿童、孕妇及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原虫更易感染,抗洪救灾人员易地作业是疟疾高发人群。
人感染疟原虫始于蚊子叮咬。消灭蚊子栖息场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就可以减少感染机会,特别是要注意传播疟疾的蚊子——按蚊多躲藏在阴暗潮湿室内、洞穴、杂草、灌木丛。晚上作业,可将身体暴露部分涂上防蚊油(如苯二甲酸二甲酯)。眼药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药物为乙胺嘧啶。治疗常用药物为氯喹和伯氨喹联合用药。
13.怎样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侵染人体所致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血吸虫病)。人和动物,如牛、马、猪、羊和犬等都会得此病。
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的粪便中含有虫卵,虫卵随粪便人水后,会孵化成毛蚴,毛蚴又钻人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进入水中。含有尾蚴的水是疫水。人或动物在接触疫水时,尾蚴就会从皮肤钻人体内,使人或动物感染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肠系膜血管中。人感染血吸虫的开始几天,接触疫水的皮肤出现红斑或瘙痒。急性发病者会在感染后1~2个月出现发热、肌肉酸痛、腹痛、腹泻和脓血便、肝脾肿大。但是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大多数人感染了血吸虫后没有明显症状,以后出现慢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轻者表现为乏力、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严重者表现为明显消瘦、极度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腹水(即大肚子病)。有些晚期病人因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而死亡。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只要接触疫水就有可能得血吸虫病,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治疗血吸虫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等。只要去血防部门及时检查、治疗,血吸虫病就能治好。
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血吸虫卵,而虫卵只有在水中才能孵化,所以要管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防止血吸虫病传播。
钉螺是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可以有效地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疫区群众要人人动手,多方配合,积极做好查螺灭螺工作。
14.怎样预防和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在田间作业的人员。主要传染源是老鼠和猪、狗、牛,带有这种病菌的鼠和猪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洪涝期间,人接触了被这种尿液污染的水就会受到传染。由于大雨,地面土壤被稀释接近中性,为钩体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家畜动物的带菌量大大增加,排菌时间也随之延长,加之洪水泛滥时,很多地区的鼠洞及牲畜饲养场被洪水淹没,大量的病原体伴随洪水四处漂流,同时又有大批鼠类和牲畜迁移至未被淹没的地区,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范围。人们在抗洪救灾或抢割水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疫水,钩体就往往在此时穿越人的皮肤、粘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内,一般经过1~2周左右的潜伏期,便会发病。
该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无力、小腿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睛发红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并危及生命。病人应卧床休息,并用青霉素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有:①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②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③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力、④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⑤有条件的可接种钩体菌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⑤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15.怎样预防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下面几种:
①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②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③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④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被感染,但是青壮年发病的较多。
主要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定要在发热期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以免贻误。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冷,高热,体温常达39~40℃,最高可达42℃,持续3~7天;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还有全身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疼及腹泻;失眠,烦躁不安,说胡话,或者昏睡;还可表现为颜面、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发病后2~3天,软腭、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如呈现搔抓样、条痕样,则更典型。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
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一般在发病后4~6天。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及青紫、脉细弱、出汗多、烦躁、气急等休克症状,出血现象加重。
低血压休克期后期进入少尿期,这时可出现高血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量急剧减少,甚至一天无尿,同时有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发生酸中毒及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在病情严重时,可因休克、大出血、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死亡。治疗措施在流行区如有病人出现高烧和上述的“三痛”、“酒醉貌”及粘膜、皮肤出血倾向时,要立即请医生诊治,并应及早让病人休息,尽量避免搬运。患者发高烧时,切忌滥用解热药,以防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该病病情变化快,治疗措施复杂,通常都应及早就近送医院治疗。青霉素和我国合成的盐酸甲唑醇治疗有效。
预防措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以灭鼠、杀虫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①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大,应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
②接触病人的人应带口罩,口罩应每天换洗和消毒。如皮肤、粘膜被患者的血、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应立刻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被病人血、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也应及时消毒。
③灭鼠。
④禁止养猫。猫能将野鼠的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
⑤灭螨、防螨。(1)一般有螨类活动的泥地,用1%~2%敌敌畏喷洒,也可将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l%溶液喷洒地面。(2)铺草用1%~2%敌敌畏溶液喷洒,晒干后用;病人用过的铺草要焚烧。(3)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
⑥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⑦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介”字型工棚,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
16.怎样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
①初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达到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
②极期。体温越来越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引起死亡。此期持续3~7天。
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诊断依据①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病人有蚊虫叮咬史。②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治疗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首‘先应送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量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镇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发生死亡,因此发现乙脑病人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17.怎样预防和治疗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名断骨热、鞍状热(或“公子热”)。主要表现发热、头痛、背痛。骨和关节剧烈疼痛。二次感染后可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病征,病死率高。治疗此病无特效药,只能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出血严重时应输血,用止血药。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消灭伊蚊是控制流行的重要措施。
18.怎样预防和治疗鼠疫?
鼠疫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在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患病动物后又咬人,就可能将病原体——鼠疫杆菌传播给人。肺鼠疫病人的痰里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可以借飞沫传播,这样便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潜伏期2~7天。发病急,病情凶险,传染性强,如果得不到适当治疗病死率极高。如果在自然疫源地内发生自然灾害,由于灾民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啮齿动物集中于灾民临时居住区域并大量死亡,导致跳蚤游离侵袭人类,这些都是造成人间鼠疫,甚至鼠疫大流行的因素。
主要症状:鼠疫发病急,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可分几个类型。腺鼠疫最常见,特征为腹股沟部、腋下、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硬,推之不易移动,晚期可化脓、溃破,未经适当治疗者终将转化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多于1周内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有较强的传染性。败血症型最为凶险,表现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型病人多于发病后1~3天内死亡。
预防措施:为预防鼠疫,应灭鼠、灭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灭鼠时,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疫区应予封锁,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隔离。接触者要检疫9~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治疗措施:发病后1天内开始治疗疗效很好,治疗过晚后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疗效佳,首选措施为链霉素、四环素联合应用。备用药为磺胺类。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19.怎样预防和治疗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霍乱弧菌随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源和食物,人喝了污染的水,吃了污染的食物,1~2天(最快的几小时)后便会得病。苍蝇、蟑螂等也会传播霍乱弧菌。
发病时往往突然腹泻,排出大量米汤样或清水样的大便,每天大便多次乃至几一次,一般没有明显的腹痛,呕吐发生在腹泻之后,也有不呕吐的。因为从大便中丢失许多水分,病人很快脱水、虚脱,小腿肚子抽筋。发现霍乱后应让病人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并马上将病人送医院治疗。如果治疗及时,病人可以很快恢复。预防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洗手。
20.怎样预防和治疗炭疽?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是炭疽芽孢杆菌。在自然状况下见于草食动物(牛、猪以及山羊、马)。本病多见于牧区、屠宰业、皮毛加工行业。自然灾害期间,卫生条件较差,人畜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炭疽病例。炭疽可分几种类型。皮肤炭疽最多见,“炭疽”一名即来自皮肤炭疽的黑痂;传染途径是人的皮肤粘膜破损后接触了病畜、病死牲畜的皮毛,污染了炭疽杆菌的物品,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颜面、颈、肩、肢体等暴露部分的皮肤为病菌侵入,皮肤出血性浸润、坏死、水肿、溃疡,以后形成典型的黑痴。皮肤炭疽经治疗后多可恢复。肺炭疽的传播方式是吸进带炭疽杆菌的灰尘。肺炭疽发病急,表现寒战、高热、咳嗽、咯血痰,常伴发败血症。吃了污染炭疽杆菌又未煮熟的肉类,喝了污染的乳类、水就会患肠炭疽。肠炭疽的表现像急性胃肠炎或急腹症。这两型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是加强对牲畜、畜牧业、皮毛业、屠宰业的管理。病人应隔离到完全恢复;其用具、分泌物、排泄物应进行消毒。有关专业人员每年要接受预防接种。
青霉素疗效很好,重症者加用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皮肤病灶应注意清洁,可用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无刺激性的消毒溶液洗涤,涂以抗生素软膏,不得抚弄和手术。
21.怎样预防和治疗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伤寒杆菌排出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物、水、食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然后经口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伤寒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时可持续10~14天,称稽留热。伤寒菌产生的毒素可使病人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并可昏睡、神志不清、说胡话。伤寒病人的脉搏和其他的发热病人比起来要相对慢些。发烧后第6天左右,前胸、上腹可出现少量“玫瑰疹”,但不容易觉察。食欲极度减退,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尖及舌边缘很红。常便秘,但也有腹泻的。肝、脾轻度肿大。重症病人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持续发高烧期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仰卧,不敢动,用手触腹部比平时硬,病人怕触动腹部,这是肠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的症状。肠出血的表现是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腥臭。出现这些情况都表示病情严重,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伤寒病人需住院隔离治疗,没有条件时也可在家隔离治疗。喹诺酮类为首选药,但用药时应注意药物反应,主要观察白细胞是否减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复方新诺明、氟卡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哌酸等也能治疗伤寒。
伤寒病人的饮食及护理十分重要,病人居住的房间要安静、通风,病人有病灶的肠管肠壁很薄,怕多渣的食物,怕胀气,所以饮食要清淡。病人进食很少,在发烧期间要吃流食,可给稀粥、米汤、菜汤、鸡蛋汤、新鲜水果汁等。退烧后也仍要给软食、少渣食物,逐渐增加食量和改成普通饮食。
预防措施①早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②搞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肖灭苍蝇。③在伤寒流行区要普遍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④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22.怎样预防和治疗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粪——口传染,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通常为散发,但在水源和蛤蜊、牡蛎等生食的水产品受到严重污染时可造成暴发流行。任何人都能被传染,儿童易感,孕妇与体弱者传染后病情重。已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主要症状①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精神不振、不想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
②急性黄疸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巩膜黄染(即白眼球变黄),部分病人可有大便变灰白、全身皮肤变黄等黄疸症状。
③急性重症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热,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或有呃逆、打嗝、重度乏力以及黄染严重,出现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极重病人可发生肝昏迷,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治疗措施①轻型病人。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低。急性期应合理休息,给以适当的营养如米面制品和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除重症型外可给豆制品、鸡蛋、肉类等高蛋白质食物。忌喝酒,少吃油腻食物,少吃糖,避免一切损害肝的因素(如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或做手术、劳累等)。 ②重症病人。必须在医院抢救,一般病人有条件时都应住院隔离治疗。除重症病人外,原则上不需保肝药,但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顺利恢复。
预防措施①注意饮食卫生。②注意病人的隔离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l%漂白粉水擦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的要在日光下多次曝晒。③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垃圾等污物。④保护水源。⑤消灭苍蝇,⑥在接触病人后,应注意手和物品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防止把疾病传染给自己或其他人。⑦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的甲肝抗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甲肝灭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3.怎样预防和治疗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发生红斑、水疮,迅速变为脓疱,疱易破而结成脓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展。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周及四肢。医学名称脓疱病,俗称脓疱疮、黄水疮。轻症只需局部清洁、去痂,外涂龙胆紫、抗生素软膏。重者可伴有淋巴结炎、发热,应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中医简易方可用大黄研末,加菜油调搽。还可用鲜马齿克适量,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24.皮肤被太阳晒坏了怎么办?
长时间照射阳光后,在外露被晒的部位,皮肤就会出现潮红、浮肿,甚至发生水疱,引起的痒的感觉,这就是晒斑,或者叫做日光皮炎,是由于太阳光里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
在强烈日光照射后的几个小时内,露出部位的皮肤发红,稍有肿胀,重的病例肿胀厉害,甚至可以发生水疱和大疱,疱弄破后就淌水结痂盖,在一昼夜里到达高峰。由于面孔和眼皮肿起来,可以使眼裂细如线缝一样而不能张开。有病的地方往往感觉到绷紧、瘙痒和灼热。受衣服的摩擦或者水疱被擦破以后,疼痛难忍。有的同时有全身不舒服,感觉发冷、发热、恶心和呕吐。轻的病人在1~2天中症状可以消失;重的往往7~8天左右方始痊愈,发生脱皮和皮肤颜色变黑。一般晒斑病状的轻重,随光线的强度、照射时间的长短和照射范围的不同而不同,也和各人不同的感光性有关。光线的强度跟随季节、天空中云层的多少和早晚而变异。
为防止皮肤晒坏,首先要经常晒晒太阳,进行皮肤锻炼,开始的时候照射时间只可以是几分钟,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这样可增加皮肤中的黑色素,而起保护作用。在春末夏初的季节,对日光敏感的人要注意一次曝晒不可时间过久,外出较久的时候,可以暂时戴阔边草帽或者撑阳伞等。或者在外露部位搽一薄层防晒软膏。
发病的部位有红斑和水肿,可以搽炉甘石洗剂,如果有水疱,要用5%~10%醋酸铝溶液湿敷。有全身症状的,应该躺在床上休息,对恶心和呕吐可以给颠茄酊类药物治疗。
25.怎样预防和治疗痱子?
痱子为一种常见于夏秋炎热季节的皮肤病,婴幼儿及肥胖人易患,又称热痱、痤痱疮等。该病初起皮肤发红,渐出现针尖大小丘疹或丘疱疹,排列密集而不融合,轻度瘙痒,灼热刺痛,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闷热、气温高、气压低、汗出不畅时皮疹成批发生,气候较凉则很快消退。
生了痱子后,局部可以先用温水清洗,轻轻揩干,撒上扑粉或者痱子粉(内含薄荷脑、樟脑各1克,硼酸2克,氧化锌10克,滑石粉加至l00克),或者搽炉甘石洗剂。避免用热水和肥皂洗烫,忌用软膏、糊剂等油类制剂,有继发感染时,在扑粉中加5%硫磺。
预防痱子可以采取下面一些措施:居住或工作地方应当通风良好。穿的衣服要宽松,使汗液迅速蒸发,保持皮肤干燥。有条件的话,要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小儿洗澡后在皮肤皱折部位可以扑些痱子粉或涂上防痱水。发烧卧床病人,应经常翻身和擦澡,使汗液能通畅排泄和蒸发。
26.外伤怎样紧急处理?
①对出血伤口迅速止血,如出血似喷射状,则是动脉破损,应在伤口上方即出血点近心端,找到动脉血管(一条或多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压住,即可止血。如属四肢受伤亦可在伤口上端用绳布带等捆扎,松紧以出血状态为度,每隔1~2小时松开一次。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
②包扎伤口:找到并暴露伤口,迅速检查伤情,如有酒精和碘酒棉球应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用干净的毛巾、布条等将伤口包扎好。 ③对骨折肢体应进行临时固定,如没有夹板,可用木棍、树枝等代替。固定要领为:尽量减少对伤员的搬动、肢体与夹板之间要垫平,夹板长度要超过上下两关节,并固定、绑好,留指尖或趾尖暴露在外。 ④紧急处理的同时,迅速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如外伤严重应尽早送医院。
27.发高烧怎么办?
高烧是指体温超过39℃。高烧的原因很多,一般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一类比较多见,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痢疾、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病、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外伤感染、败血症等。非感染性的高烧见于中暑、脑溢血等。高烧只是具体疾病的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应当请医务人员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发烧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一种表现。高烧原因没有查明之前不要随便使用退烧药。如果发烧太高,病人太难受,可以用32~34℃的温水擦澡,尤其是擦颈部、胸部、腋下、大腿根部等部位,使体温稍降一点,减轻难受的感觉。必要时也可以用冷水或酒精擦澡。
28.怎样预防虫咬性皮炎?
盛夏季节,洪涝期间,昆虫生长繁殖加速,在抗洪救灾或野外作业时,易发生虫咬性皮炎。夜间应尽量不常明灯火,以避免招来蚊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晚上睡觉或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长统靴,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一旦被咬伤,可用2%的冰片、5%的明矾炉甘石粉洗剂,或清凉油、风油精涂擦患处,也可用皮炎平霜治疗,还可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29.怎样预防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这种病常在种植水稻时发生,所以又叫“稻田皮炎”。多是寄生于家禽、家畜的血吸虫的尾蚴引起的。人一般在下水接触尾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踝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疮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做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20%的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的樟脑酒精和防蚴霜等皮肤膏。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或镇静药。
30.霉虫咬蜇伤怎么办?
①蜈蚣咬伤。蜈蚣毒液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液体来中和。可用稀碱水、肥皂水清洗或浸泡伤口。稀薄的氨水、碳酸氢钠溶液都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也可口服镇痛药。将鲜乳汁或大青叶、薄荷叶等中草药捣烂后,涂伤口上,也可缓解疼痛症状。
②蝎子蜇伤。蝎子毒液也是酸性的,往伤口上涂一些稀薄的碱水或氨水,可使疼痛减轻。冷敷也可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严重时可将伤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用吸引器将毒血吸出,然后用弱碱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
③马蜂蜇伤。马蜂毒液是碱性的,所以、被马蜂蜇伤要往伤口上涂些醋,来缓解疼痛症状。
④蜜蜂蜇伤。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所以,往伤口上涂碱水、肥皂水、氨水等碱性液体,可缓解疼痛症状。也可将葱头洗净后切一片摩擦蜇伤处,有止痛消肿作用。局部症状严重时可用火罐、吸引器将毒液吸出。也可用鲜马齿觅少许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患处。
⑤蚊子、臭虫、金毛虫(洋拉子)和白岭咬蜇伤。蚊子、臭虫、洋拉子和白岭的毒液都是酸性的,涂些碱水、肥皂水都可减轻痛痒症状。也可涂虫咬水、清凉油等外用药。
3l.被蛇咬伤怎么办?
蛇多数生活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一般不主动向人发动攻击,被行人误踩或碰撞时才会咬人。出现自然灾害(如水灾)时蛇会窜到安全的处所,与人遭遇,这时被蛇咬伤的事件便会发生。为避免被蛇咬伤,应尽量躲开有蛇出没的地方,如果必须从这些地方走过也应避开多草的地段,最好在裸露、多石头的地面走。要穿长裤,鞋要把脚全包住。蛇可分为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无毒蛇咬人留下的牙痕细小,排成八字形的两排;而毒蛇咬伤后皮肤上常见两个又大又深的牙痕。被蛇咬伤后不要慌张,应马上检查伤口,判断咬人的是否毒蛇。无毒蛇咬伤不用特殊处理,往伤处涂点红药水或碘酒就可以了。如果肯定是毒蛇咬伤或当时不能判断咬人的蛇有没有毒,就应按毒蛇咬伤处理:用橡皮管、皮带、布条、绳子等捆扎在伤口上侧,每隔半小时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尽量去除伤口里的毒液:用双氧水或冷开水、盐水等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如火烧)过的小刀或刀片划开牙痕之间的皮肤,手指在伤口两侧挤压,以排出毒液。紧急时可直接用嘴吮吸(注意嘴里不能有破损),吸后马上把吸进的液体吐掉并且漱口。如果有蛇药或半边莲等草药,可以敷在伤口上。急救处理后应把伤者送到医疗单位继续治疗。
32.怎样预防雷击?
雷雨天,云层低,天空带阳电或阴电的云层靠近地面时,即会和地面上的阴电或阳电之间形成高电压,击穿了潮湿的空气形成闪电雷鸣。因为这种雷离地面很近,常称为落地雷。落地雷能劈开大树,打坏房屋,还能击死人或牲畜。预防雷电击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在大树、电线杆子、高大建筑物附近避雨,因为这些物体离云层近,电流容易通过它们袭击下来。如果有人在下面避雨,很容易触电而死。因此,若是在旷野里碰到雷雨,最好找房舍、干燥涵洞避一避。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低下头,因头部最易被雷击中。 ②雷雨天外出应该带雨衣或雨伞,不要带铜铁器在户外行走,因为金属和湿衣裳最容易导电。水面也是一样。所以,雷雨天最好不要在河边避雨。
③如正在江中、湖中游泳,则必须立刻上岸,擦干身上的水,并尽快找绝缘物包住身体,以免遭雷击。
33.对溺水者怎么救治?
溺水是由于大量的水经过口鼻灌入肺部及消化道内,使口腔和鼻腔被水充满,氧气不能进入;同时,因冷水或吸水的刺激而引起反射性咽喉痉挛,而发生窒息。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因缺氧而死亡,症状的轻重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及溺水量有关。常见症状为面部肿胀,双眼充血,皮肤粘膜青紫或苍白,肢体发冷寒颤,牙关紧闭,下颌肌痉挛,惊厥,烦躁,昏迷,脉细数,血压不稳定,心音弱,心律不齐,呼吸频速表浅,不规则甚至暂停,两肺密布(口罗:左右结合为一字)音,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腹部饱满,呕吐。溺淡水者有血性泡沫性痰;溺海水者明显口渴,尿少,尿闭,葡萄酒色尿。
急救:①见到溺水的人应立即设法将其安全地打捞上岸。②迅速松解其腰带,清除口鼻淤泥、污水;如牙关紧闭,可向下推下颌使之张口,救护者一腿跪下,另腿前屈,将溺水者俯放膝上,呈头低位并不断在背后按压,敲击,使肺内积水排出。③按上步骤处理后,不论排水多少,应立刻改变患者体位,使其平卧于空气流通处,用纱布将舌牵出,以防阻塞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加用体外心脏按摩,直到恢复心跳呼吸。④昏迷、休克者辅以强刺激针刺人中、涌泉、内关、关元等穴。⑤在急救的同时,应用最迅速的方法请医生或叫急救车,及时送医院抢救。 34.失足落水怎么办?失足落水跟自己下水游泳是不一样的,有些自己会游泳的人,在落水后也会因惊慌而送命。所以,在落水后一定要保持镇静,均匀地做深呼吸。如果水很冷,游泳或踩水时的动作应均匀缓慢一些,以减低自己身体热量的消耗。具体来说,应注意的是:刚落水时,一定不要惊慌,先屏住呼吸试着往起站。因为很多河流都不是很深,只是由于人们紧张才感觉很深而已。如水太深,站不起来,就要一边踩水,一边看看身边有没有漂浮的物体可以抓住。如果你会游泳,就游向最近而且又容易登陆的岸边。如果是流动的河水,就顺水游向下游的岸边。如果你不会游泳,就马上高声呼救,但不要狂呼乱叫,那样会浪费气力。当有人游来相救时,你要注意与他合作,尽量放松一些,不要过紧地搂抱拯救者。
简易踩水法能使头部浮在水面上。其方法是:双脚像骑自行车一样地踏脚。同时用双手向下划或水平压水划圆圈。双脚也可在水下打水或像青蛙一样蹬腿。
35.遇到水灾时怎么办?
如果你遇上了水灾,常见的情况及应急办法是:当洪水威胁到房屋时,应及时关上电源总开关和煤气阀,以免着火和触电伤人。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可用自制的沙袋或毛毯等塞住门窗的缝隙。如果洪水不断上涨,你就应留心贮备一些饮用水、食物、保暖衣物、轻便简单的炊具、打火机、火柴等。如果水灾迫使你躲到屋顶上暂避,或者要自制木筏逃生时,还应准备一些可发出求救信号的东西,如手电筒、应急灯、哨子、旗帜、鲜艳的床单、沾油的破布(纸或木根)、镜子等。离开房屋前要多吃些或带些含热量较多的食品。制作简单木筏可用木梁、箱子、木板或衣柜等任何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如果没有绳子,可用被单等绑扎。注意:水流很急时或不到最后关头都尽可能不用木筏逃生。当你需要涉水行走时,应面向水的上游,侧身一步一步地划步横行,要先站稳一只脚后,才能抬起另一只脚来,并最好能用一根长杆探测水深及防止跌倒。注意:要选择水流较平缓的地方涉水。
36.怎样预防晕船?
晕船主要是由于船舶剧烈地摇摆产生的。一般认为上下颠比横摇和纵摇引起的晕船症状为重。而三者同时存在时,最容易发生晕船。
晕船,主要表现厌食、恶心、呕吐、咽部不适、唾液分泌增加、吞咽动作频繁,上腹部有空腹感,似饥饿状,伴有轻度头痛、眩晕、嗜睡、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对重症晕船者可移至船中央舱室平卧,嘱其捂耳休息或凝视远方,不要视近物或移动的物体,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呼吸新鲜空气。
可以口服乘晕宁及其他镇静止吐药物。肚脐上贴伤湿膏、口嚼茶叶等也有一定预防作用。呕吐剧烈而致脱水者,给予静脉输入葡萄糖盐水,或给予多次适量的糖盐热饮料以补充水和电解质。针灸可针刺内关、百会、足三里、风池、三阴交等穴位。 37.怎样预防和治疗中暑?长时间接受日光和高温,尤其是同时伴有高湿度、小风速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时,便可能出现机体热平衡功能紊乱,这就是中暑。发病早期往往有头晕、眼花、乏力、胸闷等先兆症状,这对诊断中暑有较大意义。中暑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口干、心悸、眼花、恶心、呕吐,大多数病人体温升高,甚至高达40~41℃。严重者出现肌肉颤动,甚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等。在高温环境从事强体力劳动者因出汗过多,可出现肌肉(尤其是小腿肚子的肌肉)痉挛疼痛。发现中暑者,应将其移至通风凉爽的地方平卧,松开衣服,对头部或前胸部做冷敷,给患者喝冷盐水,服人丹、十滴水,涂清凉油,或用刮瘀法。轻症的很快就会恢复,严重者可用冷水或井水按摩揩擦全身,用电风扇吹风降温,并口服大量含盐饮料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l000毫升。还应注意呼吸与循环情况。
预防措施为:①做好个人防护,在阳光下劳动时应戴草帽,穿宽大浅色衣服。②工地应备有开水或盐开水,常食咸菜等。③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上午早出工、早收工,下午晚出工、晚收工,延长中午休息时间,并有工间休息制度。④调整劳动力,对体弱者安排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中暑的先兆症状。⑤可因地制宜地搭一些草凉棚,以备工间休息,或利用树阴作为休息场所。
38.触电后应怎样紧急救治?
电流通过人体(包括雷击)时,可造成皮肤、肌肉、骨骼的伤,严重时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血压下降、皮肤紫纶、体温下降、心室颤动,乃至昏迷死亡。
抢救措施包括:①尽快脱离电源,切断电源开关;如电源开关不在近处,则可用绝缘物(干燥竹竿、木棍)挑开电线或推开电器;抢救者必须保护自己不触电,绝不能直接去拉扯触电者。②将触电者移至通风处,平卧,松解衣带,保持呼吸通畅。③对呼吸停止者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者可用气管内插管、氧气袋或氧气发生器,或进行加压氧气人工呼吸。若心脏停搏,应立即做体外心脏按摩(心脏按压)。④如触电者昏迷、休克可行针刺,重刺激人中、中冲部位。⑤局部的伤应妥善消毒,包扎处理。③在抢救的同时,应立即以最快速度通知医院来急救车或将病人迅速送往医院。抢救应持续到触电者呼吸、心跳恢复或出现明显的死亡征象(尸僵、尸斑)为止。
39.露宿要注意什么?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人们特别喜欢席地而卧。这样不太好,因为:第一,不少小虫(蚂蚁、蚰蜒等),可能会爬到人的耳朵里;第二,地面上的尘土、细菌不仅会沾到身上,还容易被吸到肺里,特别是有侧身睡、俯睡(脸向下)、张嘴睡习惯的人,就更是这样;第三,地面经过太阳光的照射,下面的水分被蒸发上来,人体紧贴地面睡,受到熏蒸之后容易得病。除此之外,还容易被蝎蜇、蛇咬。
所以,在户外歇晌或露宿,最好铺床或木板,起码也要把地扫干净,铺张席子,四周支上棍子或砖头,枕头垫高些。如虫子爬进耳朵,或被蝎蜇、蛇咬,可按专题介绍的办法处理。
40.怎样进行人工呼吸?
溺水、触电者,脑血管、心血管意外病人或外伤伤员,如呼吸停止,或心跳、呼吸都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复苏术来抢救。人工呼吸的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口对鼻人工呼吸法,或用简易呼吸囊。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让病人平躺,解开腰带、衣扣。清除病人口中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救护人员将病人下颌托起,使其头部尽量往后仰,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孔,把病人的嘴撑开,救护人员对准病人的嘴用力吹气,吹气后立即离开病人的嘴,同时松开捏住病人鼻孔的手指,使吹入其肺部的气体自然排出,每分钟吹入16~l8次。但要注意,吹气力量需适中,不要过猛,以免吹破肺泡。
②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口对鼻吹气法与口对口吹气法基本相同。在病人牙关紧闭,不能做口对口吹气法时,可用此方法。具体方法是,用手捏住病人嘴唇,对准鼻孔吹气,吹气的力量要稍大,吹的时间要稍长。口对口和口对鼻人工呼吸都只能用于现场短时间的抢救。
③简易呼吸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用以进行长时间的人工呼吸。
41.怎样进行体外心脏按摩?
将病人仰卧于硬木板上、炕上或放于平地,先用拳头在病人胸部捶击几次,若病人仍无反应即立刻进行心脏按摩(或称按压)。急救者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一只手掌根置于胸骨下段、剑突以上,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前一只手的手背上,以冲击动作压迫胸骨,使下陷2~3厘米,然后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弹起,如此有节奏地每分钟压60~80次。若系小儿可用单手压挤法,即以一只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部进行按压。对1岁以内的小儿,可用双指(食指及中指)加压法。
体外心脏按摩时,压力不宜太大,否则容易造成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有效的心脏按摩标准是:在股动脉触到明显的搏动,皮色转红,已散大的瞳孔变小。